![]() |
![]() |
![]() |
![]() |
![]() |
![]() |
千年芝英为何受央视青睐?
编导说,这是一个因乡愁成就的鲜活古镇
“钉秤修秤喽!”“打铜修锁补铜壶哎!”6月底,央视十套播出的大型纪录片《一脉钱塘》第三集《三江口》,传出了让我们倍感亲切的乡音。
《一脉钱塘》由我市知名作家郑骁锋撰稿,央视知名导演司庆辉编导。第三集永康部分的镜头主要出自芝英。“10多个镜头介绍芝英,是因为这里是永康五金的根。”昨日,谈到当时选择芝英作为主要拍摄地时,郑骁锋说。
据了解,《一脉钱塘》受到全国不少读者的关注,近期有望在央视重播。
工匠传承声名远播
《一脉钱塘》第三集《三江口》还原了五金工匠走四方的场景。
永康匠作,种类齐全。金、银、铜、铁、锡;石、木、泥、篾、裁缝,几乎村村都能凑出一套七十二行,因此也被称为“百工之乡”。其中,永康又以打锡手艺最为出名,日用容器、文具饰物,器物品类繁多,工艺精湛。据统计,民国时期,永康外出谋生者,仅打锡手艺人就有上万之多。
今年60多岁的锡雕非遗传承人——应远志便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经历者,他是芝英镇芝英一村人,14岁开始做学徒,跟随师傅学打锡。十几岁的年纪,他已经开始背着工匠行当,挑着风箱、炉子和箱笼,顶烈日、冒风霜,走村串户,穿梭在异乡的小道上吆喝生意。“一路走一路问,哪里有需要做活的,我们就停在哪里。有的人家住在老高的山上,我们也要爬上去问。”来了活,工匠便就地卸下行当,拿出吃饭的家伙,生火、拉风箱、叮叮当当敲打……像茶壶、瓢盆这种简单的小物什,不消几小时就能成形。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芝英五金的口碑。
应远志翻出了陪伴他半个世纪的行当,在《一脉钱塘》拍摄地再度演绎了过去五金工匠的生活。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身上系着的一条布围裙,这条围裙显然已经很陈旧了,边缘褴褛,有大大小小破洞,但很厚实,由许多层土布织成。应远志说,每个从事五金行业的手艺人都有一条这样的旧围裙,在做活时可保护膝盖不被烫伤。“这是我师傅传给我的哩。”应远志的笑容里有那作为工匠的自豪。
一条普通的旧围裙,承载了芝英五金的发展,见证了工匠风雨兼程的艰辛,也印刻着他们的骄傲。一代代工匠,就是这样接过火把,继承家乡手艺人的意志,继往开来。
另外,勤劳的芝英人一直信奉一句话:“腰缠八百,不如手艺盘身。” 永康以前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光靠种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很多人选择学习打金打银、打铁打铜等五金行当讨生活。
自建镇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芝英工匠就是循着这句话,挑起象征一家生计的行当,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用一个个沾满泥土的脚印,使得家乡五金产业声名远扬。而《一脉钱塘》的播出,再次让千年古镇芝英和芝英工匠声名远播。
五金源流底蕴深厚
永康这片土地上流传着“黄帝铸鼎”的传说。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南征蚩尤残部,驻军永康石城,取铜山之铜,湖西之泥,炼铜制兵。黄帝凯旋后铸鼎记功,留下的大批工匠,就成了永康五金之源,百工之祖。
芝英自古重视农工。这种重工精神来源于始祖镇南大将军应詹。应詹自东晋始于芝英屯田屯兵,开垦荒地,开发荒山,不仅随军带有兵器和一些农具,还从北方带来百工工匠,和中原地区的竹木手工业和建筑技术,为芝英发展五金工业与冶炼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芝英建村之初正逢战乱时期,北方“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连年消耗了大量武器和金属制品。大将军应詹要完成平乱治州的重任,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军备武装,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自行生产。而古芝英一带本有铜山等矿区,由此推断,东晋时期,芝英的五金炼制产业就有了不小的规模。
“又言其旁有仙人炼丹之所,大同间始焉,观依焉。”陈亮在《紫霄观重建记》中描写了536年前后梁朝时期芝英炼丹的情形。芝英亳塘村至今还保留着炼石山、炼石塘、道士塘、铜岭头等遗址和地名。芝英的五金炼制工业随着村庄一步步发展起来。
1600多年以来,由于手工业百工齐备,古驿道位置优越,商贸发达,芝英五金从家庭作坊起步,逐步形成五金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形成了良好的地区产业环境和氛围。据《永康县志》记载,1949年,永康解放初有铜匠2647人,芝英一乡便占半数以上。
叮当不断千年坚守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水平进步,传统的五金制造业几乎被机器化、工业化所替代,纯手工技艺也渐渐失传,人们的耳畔已经很久没响起熟悉的吆喝声,挑着行头、四海为家的工匠也不复存在。
但走进芝英镇,却让人疑心自己回溯到了几十年前,那段“老五金”昌盛的岁月。在离市基不远的“凉棚街”以及再往前的“石板街”上,老旧的店铺里,钉秤、打铜、锡艺集结而成的“芝英三宝”,靠着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常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热切目光。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回荡在芝英镇上空,千年不灭。
“我仿佛走进一段活的历史。”在芝英,央视导演司庆辉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就像被鲁滨逊发现之前的荒岛,这里的一切保留了最原始的风貌,义市长街,店坊连片,碧瓦灰砖,来往的村民带着淳朴的满足。
在工业现代化的冲击下,芝英的匠人们也曾迷茫过、彷徨过,丢了老活计转行的也不少,但也有沉下气来,安稳在小小的工坊里,尺寸天地便是匠人的世界,他们将生命的意义诉诸一锤一镐间,于金属敲击声中勾画岁月钩沉。
百年“五金”实现华丽“蝶变”。匠人吸取现代的科技,改进焊接方式,精进五金工艺,让五金产品顺应时代而新。应远志拿出一把锡壶,只见壶的表面光滑如洗,没有一点拼接痕迹,这便是芝英工匠在当下给出的答案。“不管时代怎么变,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不会变。”应远志说。
为什么永康深厚的五金文化扎根在芝英,为什么芝英能够拥有“五金之乡”“百工之乡”的美誉?除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成因外,还因为芝英人骨子里那股子“倔”,工作时认真挑剔的劲儿。应远志说,芝英匠人赚的是良心钱,他们对原料很挑剔。“因为打的是生活用品,成分质量不好,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应远志说,芝英人用的原料,大多是从五湖四海运来的。每月阴历逢三逢八,镇上办小集市,这对手艺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场子。以前的集市就像现在的劳动市场。每年收学徒的、找师傅的、买工具的、进辅料的……都会聚集在此地,集市热闹非凡。想买什么原料,到集市上一转,不消一炷香的时间就齐活了。
芝英的五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五金文化得以在芝英延续千年,并在现代重绽光芒。
资料图片
因乡愁成就的鲜活古镇
就像芝英的古祠堂保留完好一样,时至今日,组织五金集市的习俗仍在镇上延续着。这样的集市让司庆辉感到惊奇,他行过江南江北,看过无数名山大川,但在芝英,他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具体是什么呢?导演没明说,只是将探究的镜头对准了正街、廊街,拍摄五金匠人工作的情景,仔细到他们出门在外带的食物,将这个谜题抛给了全国观众。
直到近一年后、节目正式播出之时,司庆辉再度回到永康,对怀抱疑问而来的记者揭开了答案。这个答案仅仅只有两个字——乡愁。
“乡愁是什么?在芝英镇,我找到了回答。这是一种很质朴,让人坦然的传统气息,是无论外界如何动荡,我自岿然不动的安定。归根到底,乡愁就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保证我们不在外来文化中迷失的指南针。”司庆辉说,不管经济如何发达,社会如何进步,将来人们还是会回到这里。因为故乡仍在,所以人们仍有归去的地方。
灿烂的芝英五金文化吸引来无数省内外游客。今年6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中央媒体走访我市,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撬动乡村振兴的奥秘。在芝英镇半面街(凉棚街、廊街),央媒记者留下了这样一句感慨:“永康锡雕是国家级宝藏,芝英古镇也是国家级宝藏。”
1690多年来,白云苍狗,江山几度更迭,而满怀乡愁的芝英人,仍旧固执地保留了他们传统的古建筑,沿袭了一代代传下来的旧习俗。如今的芝英,古祠堂林立不老,半面街喧哗不减当年。因着那份乡愁,芝英成了一座鲜活的千年古镇,一段鲜活的珍贵历史。
□记者 高婷婷
永康市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永康日报社主办 总第17期
刊名题字 应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