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后岗头高山西瓜今年为什么卖不动
专家认为,亟需打造品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连日来,西溪镇后岗头村山地西瓜10元1个、等待市民上门选购的消息悄悄占据了许多市民的朋友圈。
消息传出后,不少爱心人士组织上门购买西瓜,希望能缓解瓜农们的燃眉之急。一车车山地瓜被运回城里,市民品尝之后都竖起了大拇指,赞叹味道很不错。那么,如此让人满意的西瓜,为何会出现销售难,还有120吨西瓜待售?为此,记者联系了后岗头村党支部书记陈邦林,了解该村今年西瓜愁卖的主要原因。
撞上集中上市期,外地瓜商就近采购不来了
后岗头村种西瓜已有20多年的历史。陈邦林说,刚开始,村民们种西瓜的积极性很高,后来,年轻村民开始出门闯荡,现在村里瓜农的平均年龄在60周岁以上。该村共有170多户人家,有80多户种植西瓜,共有200多亩。今年,这200多亩瓜地的产量有300吨。瓜农们翘首期盼着西瓜畅销带来较好的收益。
据了解,这些年来,后岗头村西瓜上市时,周边县市的西瓜已经销售差不多了,但是气温还没有下降,西瓜的需求量还是很大。这种情况下,不少周边县市的销售商会开着货车来村里购买西瓜,每天都能销售十吨甚至更多,村民们根本不需要找其他销售渠道。
但是,今年的西瓜上市五六天之后,瓜农们并没有像往年一样等来磐安、义乌、东阳等地的销售商。这时,他们才发现情况不对劲。
“我们了解了情况,原来今年村里的西瓜与周边县市的西瓜差不多时间上市,周边县市的销售商就没有必要到我们村收购了。”陈邦林说,由于瓜农们没有其他销售渠道,这一情况让大家措手不及。西瓜的采摘时间有限,一旦瓜蔓枯死,西瓜就只能烂在地里,瓜农的心血就会付诸东流。有条件的瓜农将西瓜运出村子销售,但是年纪大的瓜农就只能看着满地的西瓜发愁。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我只能将村里的情况发到朋友圈、微信群中,希望能吸引市民上门购买,改变目前的情况。”他说,没想到短短几天,上门购买西瓜的爱心单位、爱心人士越来越多了。
陈邦林遵循“公正、公开、公平”原则,优先选择劳力少、行动不便的村民家采摘,并在确保西瓜品质下帮助其销售。但是,目前还是有120吨左右的西瓜处在待售状态。
瓜农愁卖
打造后岗头西瓜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我们后岗头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山地瓜口感好。”说到自己村的西瓜,陈邦林很骄傲。他说,村里海拔有600米,白日里的最高温度比城区低好几度,西瓜储存的糖分多,加上土质好,沙瓤,一向都很紧俏。
陈邦林告诉记者,西瓜的种子是村民们对比多家种子店之后确定下来的,品种很好。不过目前,村民们正准备改良品种,让西瓜的品质更上一层楼。不过,等着人家上门收购无疑是把决定权交到别人手中,若是再遇到今年这种情况,还会造成损失。对此,记者采访了营销方面的专家,让他出谋划策。
“在种植西瓜之前,应该做个市场调查。”他说,今年出现的问题是上市时间相同。如果估算好种植、上市时间,错峰销售,打好时间差,就能部分缓解销售难。
俗话说“酒好还要勤吆喝”,既然西瓜品种好,后岗头村大可借助这一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西瓜品牌,提高知名度。“等有了知名度,就可以以西瓜为主题策划一系列活动吸引游客,既能销售西瓜,还能开发旅游。”他说,我市市面上有许多来自其他省市的西瓜,说明市场还未饱和,后岗头村西瓜销路还很广。
“把网络销售作为常规性销售模式,与目前瓜农的销售模式并不矛盾,还有助于品牌的打造。”他说,如今的电商如此发达,村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销售。
甜度高沙瓤的后岗头西瓜
山地瓜田
发展民宿,带动农产品销售
陈邦林告诉记者,后岗头村的农产品,除了西瓜还有生姜。村里种生姜的时间比种西瓜还久,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不仅如此,村里的生姜与唐先五指岩生姜同出一宗。加上后岗头村的地理优势,生姜的品质也很不错。
往年,这批生姜也是由周边县市的销售商上门收购,村民们也几乎不用担心销售问题。“再过个十几天,嫩姜可以上市了,老姜的话还要两个月左右时间。”陈邦林说。
既然村里有地理条件,也有农产品优势,村民们除了种西瓜、生姜的收益外,是否能找到其他经济来源?面对记者的提问,陈邦林说起了办民宿。
“前两年有两位村民办过民宿。”陈邦林说,这两位村民家共有20个房间,已经精装修,而且也已经营业了两年。但是因为效益问题,这两位村民没能坚持下来。不过,前段时间,有不少老客给他打电话咨询村里民宿的问题,表示希望能到村里避暑。他只能向老客说明情况并表示抱歉。不过,他从中看到了办民宿的可行性。“只不过,目前后岗头村还没有做好迎接避暑客的准备。”他说。
据了解,今年后岗头村在整改环境,争创美丽乡村。陈邦林说,村干部们商量之后决定,先改善村里的环境,为开办民宿奠定基础。同时,他还做了简单调查,发现按照目前的市场趋势,一个村子20个房间满足不了市民避暑的需求,但是单靠一两户人家无法填满这个空缺。于是,他希望能汇集村民们的智慧和力量,将民宿办起来,吸引、留住顾客,实现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记者手记
让农民实现从农产品种植中得实惠
对于很多后岗头村村民而言,农产品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辛辛苦苦种植、管理,等的就是农产品成熟那天能卖个好价钱。但是一旦天公不作美或是有其他出乎意料的原因,辛苦付出与收获就难以成正比。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后岗头村之外我市不少村民身边。
种植农产品往往是靠天吃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种植户们还是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农产品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开发农产品采摘游等提高其附加值,还可以结合周边环境发展旅游等其他产业,真正从农产品种植中得到实惠。毕竟,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有限,销售空间却是无限的。
□记者 任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