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部有许多永康人参与创作的央视纪录片
探访《一脉钱塘》系列背后的故事
□记者 高婷婷
从新安江开始,经衢州、金华、富阳等地,至杭州湾入海口……6月27日至7月3日,央视十套连续播出大型人文纪录片《一脉钱塘》。纪录片沿着这条路线实地行走,考究沿岸的自然环境、乡风民俗,为观众徐徐展开了一幅钱塘江流域的人文画卷,串起了浙江这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码。节目一经播出,引发了巨大反响。
据主撰稿郑骁锋透露,实际上,《一脉钱塘》是一部有许多永康人参与的作品。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2日晚,借着本片总导演司庆辉途经永康之际,记者采访了《一脉钱塘》的创作团队,倾听这部记录片背后的故事。
“
■对话央视导演司庆辉
永康的农村有故乡的回音”
记者:骁锋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友谊的见证,也是你与永康情谊的见证。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司庆辉:所言不虚。实际上,我在和骁锋多年的合作里,常听他说,他的家乡永康是一个有人文,有发展的地方。这次在《一脉钱塘》创作过程中,我有幸从骁锋的朋友圈中汲取了经验,获得了许多帮助,也感受到了永康的热情。希望将来有机会与永康的朋友们多走动,多交流。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将镜头对准钱塘江?
司庆辉:这个想法起源于2015年。当时,我和骁锋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瓯江的纪录片,聊起水系与故乡的联系,由一段瓯江联想到整个钱塘江。那个时候,拍摄《一脉钱塘》的计划在我们脑海中就已经有了雏形。
记者:在永康取景四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点?
司庆辉: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芝英镇拍的一张照片:一个穿着东北红绿袄的大姐坐在自家饮食店门口,特别安适的样子。这股安适从哪里来?我觉得,这和一个主妇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后花园表现的放松、怡然如出一辙。芝英镇就是芝英人的据点,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居所。它保持了旧时集市的格局,仿佛一个活生生的过去。他们对芝英,对永康这片大地,怀抱着一股天然的热爱,这是长在城市里的我所没有的经历。 在这里,我寻到了一种陌生的情愫,这种情愫曾在无数名家回忆儿时、故乡时被反复提起,那就是“乡愁”。
乡愁是什么?在芝英镇,在芝英人的神态中,我找到了回答。这是一种很质朴,让人坦然的传统气息,是无论外界如何动荡,我自岿然不动的安定。归根到底,乡愁就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保证我们不在外来文化中迷失的指南针。不管经济如何发达,社会如何进步,将来人们还是会回到这里。因为故乡仍在,所以人们仍有归去的地方。
我相信不止芝英,永康的其他乡镇也有乡愁的气息。有机会,我希望还能回到永康,听听,看看,走走,拍拍。
“
■对话总撰稿郑骁锋
写出另一种‘钱塘江的江南’”
记者:骁锋你好,作为一名浙江作家,对于钱塘江,你有什么特殊的情结吗?
郑骁峰:钱塘江其实一直在我的写作计划中。事实上,它属于我人生接触的第一批词汇。在我牙牙学语的懵懂时期,这个名词,就已经在我家里反复出现。而它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鼓噪的轰鸣声,还有一种强烈的、令人亢奋的呛鼻气息——读小学后我才知道那是柴油挥发的味道。
这都是我父亲带给我的。他是一名司机。那些年,他驾驶的一辆军绿色的“钱塘江”牌大货车。
因此,在我的印象里,钱塘江,从一开始就是父性的。威武,暴躁,风驰电掣。
或许是因为儿时的感知先入为主,后来当我真正见到这条江时,我很难将它与所在的江南联系在一起,总感觉在它不动声色的流淌中,有着一种超越于纬度之上的硬朗。
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在所有的大江大河之中,“钱塘江”三个字的读音,最为铿锵,甚至有一种金石之声。
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随着我真正走近钱塘江,走近这条我故乡的母亲河,我越来越发现,我的感受,很可能是有一定客观性的。
江南,并不只有小桥流水和杏花春雨,抑或说,吴侬软语与烟视媚行,只是江南的一面。
一言以概之:江南,除了早已为人所熟知的“太湖的江南”,还有另一个长期被忽视、被误解、甚至被低估的“钱塘江的江南”。
我很感谢,能够有这次写作机会,让我如此真切地贴近这条脾气并不怎么温和的大江,能够让我追随着它如同卡车轰鸣般的潮声,去感受另一种江南。
■文人赏析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作协主席 章锦水:
《一脉钱塘》以钱塘江作为主线,解析浙江发展的人文密码,角度新,选题好。钱塘江作为浙江的母亲河,串联着浙江经济、历史、人文、发展的轨迹,对钱塘江流域的人文解码,也正是对浙江千年来发展脉络的解码。司导和骁锋用纪录片的形式,意在带领观众回溯历史,不忘初心,也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嬗变,紧贴时代潮流。
市政协副主席、影视办主任胡潍伟:
看了几集《一脉钱塘》,特别是第三集,几点感想:
一是解说词,亦即编剧或剧本。正如很多观众的点赞一样,确实见解独到,别开生面。从江流到物产,从人文到历史,从方言到性格,从地域到经济,娓娓道来,一如路径的探寻,又如密码的破译,引人入胜,引入深思。
二是拍摄手法。画面有航拍有特写有大光圈等等,既给人带来大气磅礴的质感,又给人以温情细腻的骨感,让人在多维的空间里感受到人文的绮丽多姿和变幻无穷。有时,画面即是无声的语言。
三是制作。作品拍摄历时一年有余,组创团队深入钱江流域各地精心创作,栉风沐雨,夙兴夜寐,认真采访,精益求精,是一部匠心佳制。
其中永康一段虽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可视为一部浓缩而精制的永康风土人文宣传片,回味隽永。
“
■对话参与人王剑峰
因水而盛的兰溪药帮”
记者:兰溪药帮的繁盛与钱塘江有怎样的联系?
王剑峰:在钱塘江流域的贸易格局中,兰溪的重要性仅次于杭州。兰溪位于三江口。溯兰江而上,可至江山、常山,进而入江西、福建;顺兰江而下,可至杭、嘉、湖,直抵太湖流域。水运速度快,成本低,兰溪作为水运交通集散之地,当地的药帮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药材,又因兰溪诸葛家秉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祖训,从医者众。当时的兰溪药帮在大江南北和中亚南亚地区开设了300多家药店,如今诸葛村四代以上的中药世家就有14家。
道光年间1824年,义丰号落户永康,这是永康有记载的最早的兰溪药店。从开张到2010年以来,义丰号始终没有改变过地址,员工世代更迭,从兰溪带过来的传统代代相传,现在仍留存着水泛丸、膏方等非遗传统项目。
一家地方县报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探索
不仅是《一脉钱塘》的记录者,更是参与者
■记者手记
近年来,传媒格局快速变化,媒体深度融合、全面转型正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最强音。在这种大格局下,2017年初,永康日报社正式成立视频工作室,旨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试水做直播、做视频,某种意义上是革自己的命。怎么革?目前,永康日报正在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尝试,这次参与《一脉钱塘》创作就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次融媒体道路上的历练。
作为一家地方报社,我们有义务宣传永康作家的动态。2012年底,司庆辉与郑骁锋合作的《太湖画脉》在江苏无锡拍摄,本报记者专程赴无锡跟踪报道。不一样的是,在这次《一脉钱塘》摄制中,我们《永康日报》不仅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报社副总编、部主任一路随行,为纪录片创作出谋划策,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在永康四天摄制中,永报视频工作室也参与其中,贡献了一分力量。
星星之火亦可燎原。数字化技术催生出更多的传播渠道,视频新闻领域是永康日报正在着力开垦的处女地。对于本报探索媒体融合的道路来说,《一脉钱塘》是一个新的节点,但绝不是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