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素淡古村 山间碧水 悠久传说
方岩镇桃树岭古道野趣横生
创国森之十大古道探访系列报道③
春雨将歇,记者一行走入方岩镇独松村永延程公祠,这是桃树岭古道的起点。桃树岭古道幽于山谷之中,沿谷底大路至大箬坑,金坑口佛殿,进入金坑竹海,往南开始爬坡,过饮用水源地黄坑口水库大坝进入独松村辖区最高峰乌峰主体。
古道路面宽约一米,间或铺有青石,两旁树木森然,芳草丛生,中午日照高起,漏下片片光斑,不觉炎热。“这是枫树,秋天火红一片,这是板栗树,这是乌桕树……”同行的独松村支部书记程奇路介绍说,野果成熟的季节,古道的青石板台阶上可以经常看到掉落的果实、野花,红的是野草莓、白的是金银花,还有野生枇杷、野生杨梅,很有意趣。
水色碧绿泽被村庄
石狮传说独一无二
上山时路过黄坑口水库,一潭碧色不禁令人神清气爽,山麓青翠叠嶂,一泻而下的水流令人心醉,这是独松村的饮用水源。
到独松村,两尊石狮子坐在晒场边,高93厘米,宽47厘米,底座高40厘米,青石雕成。旁边各有一眼水井。左为母狮怀抱一幼师,右为雄狮,昂首捧绣球。头部刻卷毛,周身雕花纹,工艺制作精细。这对石狮是蹲坐造型,狮头侧转对看,母狮居大位,雄狮居小位,与常见的守门石狮造型不同,较为罕见。
据载,文德正房是金华兵部尚书潘竹涧公女。潘氏随夫上京师,路遇嘉靖帝对答如流,嘉靖帝夸她有才华,赐她踢脚铃,系于朝服下摆,遇见皇帝略微低头弯腰,铜铃触地发出铃声即可,不用双膝跪地朝拜。榜眼公无此礼遇,上朝必须双膝跪地,口呼万岁。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是超乎寻常的反潮流举措,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实不多见。
这种男尊女卑的特殊礼遇只限于京师宫廷,民间广大百姓并不知道。为了把这反潮流的女权地位向民间宣誓,石艺匠人精心设计雕刻了这对象征女强男弱的石狮。全国狮子守门雕塑无数,都是公狮在左,母狮在右。这种摆放看似错位其实不错,意在反抗封建礼教宣示女权的石狮雕塑艺术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可能仅此一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石狮是无价之宝。
独松村古迹尚存 古道修缮再现古风意境
独松村多是素淡的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两代的建筑,有始祖所建的堂楼建筑群,总宪第建筑群,尚书第建筑群,完整的宗祠建筑群,更有奉旨建造的程十峰家庙。从公祠到坊表,这些古建筑的群集与明代礼部尚书程文德密不可分。
翻看《程氏睦房谱》,独松的第一个太公可以追溯到程公永延。明宣德年间,永延公携仲子、季子从岩下迁居独松村黄金坦,最早建造中轴线前大厅后堂楼即现在的永延程公祠,两边重檐厢房典型明代风格建筑群。传说榜眼公程文德就降生于堂楼东厢房。明弘治、嘉靖期间,十峰公、榜眼父子进士,分别为地方和朝廷重臣。此时,独松村先后建造了总宪第台门,尚书第台门、十峰公家庙砖门。再往后的古建筑有十三座祠堂,两座石牌坊,四个旗杆墩,两座廊桥,文武庙,本保殿等。
现在的永延程公祠已成为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平面纵长方形,通面宽32米,进深43米。中轴线上建有前中后三厅堂和三开间。整个祠堂是砖木结构,正面墙为牌楼式,门顶砖刻“永延程公祠”。雕梁画栋,深浅浮雕交相辉映,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精致高超工艺。中厅和后厅之间还建有戏台。后厅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场所。宗祠两侧都是厢房,是当年宗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保存完整。
古祠旁边就是松溪,松溪水源来自黄坑口水库,穿村而过。松溪西侧是一排排红砖楼房,而松溪东侧,则依旧是一片古旧建筑模样。“走过这条大路,前方就是桃树岭古道了。”独松村村委会主任程黎明说。
随着我市美丽乡村、生态休闲业的发展,这条曾黯然藏于深山的古道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优美的风景和厚重的历史吸引着成群的游人前来走走看看。
桃树岭古道从独松村一直向方丘村延伸,总长度6000多米,部分路面由石块石板铺筑。这条古道保存较好,在去年市农林局组织开展的全市“十大森林古道”评比中脱颖而出。
市农林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如今,桃树岭古道通过修缮融汇贯通,既便于市民和游客游览观光,也利于大家了解古道在古时候重要的交通功能,随着修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未来,古道将焕发勃勃生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山林景观千姿百态 历史传说引人入胜
踏着古道上的青石,两边群山延绵,山高林密,绿意不绝。谷底溪流终年流水潺潺,鱼虾嬉戏。拾阶而上,石板厚重,脚步宛如踩着历史的琴键,配合着溪水的叮叮咚咚,一路演奏岁月的长歌,回荡在山谷之中。
这里还流传着一些神奇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山西岭脚马头山下有间小庙,旁边有座长5米,宽1.5米、高2米的石拱桥,庙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庙前大路旁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一圆穴,每天早晨都会冒出一斤谷,因此名为斤谷臼。
一日,老和尚外出化缘,小和尚闲来无事,嫌谷少,于是将斤古臼的凹穴凿深凿大。结果凹穴再也没有出谷。小庙地处大山深处,资源缺乏,往来行人稀少,师徒两人生活拮据,难以为继,只好到别处谋生。
现在,穴口直径约80厘米、深约60厘米的斤古臼依然躺在路边草丛中,不远处小庙房基痕迹尚存。传说向来无从考证,但是一定程度上却体现了以前人们的行事准则,“不可贪心”这是前人的告诫。
往上攀爬,到达桃树岭最高处乌峰,当地人称其为乌石头,有一流传很久的民间传说叫“九坵百五十与三间草屋两间(漏)”。
程黎明绘声绘色讲起了坊间流传的故事。
有个媒婆去说亲,女方父母问道:男方家产多少?
“九坵百五十,连片不过丘,三百秧田大水牛。”媒婆答。旧田亩制60把为一亩,百五十把是两亩半,九坵百五十就是二十多亩田,是个富户。种田人最关心水田灌溉,于是又问:“水注如何?”“独塘灌注。”
两位老人听了已很满意,再一想住房也很要紧,于是又问:“住房有几间?”“三间草屋两间楼。”女方一听这是一户上好农家,亲事就顺利定下了。
直到花轿进门,新娘掀开盖头一看,只有三间破旧草屋,去质问媒婆:“三间草屋两间楼,楼房在哪?”“三间草屋两间漏,你听错了。”媒婆狡辩。“大水牛关在哪?”那是三伯家的关在他自家牛棚里。女方已知受骗,想再看看田地,于是随主人沿三色坑气喘嘘嘘登上乌石头。
“到了。”“九坵百五十在哪?”“面前就是。”原来是九片大小不等小田加起来共一百五十把。乌石头,外地人叫桃树岭头,没池塘,是靠天吃饭的“仰天田”。这就是媒婆巧嘴玉成婚眷。
如今,那些草屋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变成泥瓦屋砖瓦屋,现在新建构的都是多层钢筋混凝土现代化住宅。“九坵百五十”还在原处躺着,由于山高路远早已无人耕种。
记者 俞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