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华溪之南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河
南
3 3 0 国 道
●河南一村
□记者 章琛
河南一村位于东城街道,据《永康县地名志》记载,因地处华溪之南,故名河南。
这个南依焦山,北临华溪,距城区仅5公里的村庄,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迎来过滚滚的工业浪潮,如今开始向众人展示新的面貌。
姬周苗裔 罗川王氏析居
河南一村有681户人家,1700多人口,以王姓为主。《罗川王氏河南盛常族谱》记载,河南王氏“溯其先,本姬周苗裔”。
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太子晋因直谏触怒了周灵王,被废为庶人,避居于平阳。至北宋年间,太子晋后裔江苏溧阳六十一世孙王枞时任金华郡侯,深受百姓爱戴。他任期满后,百姓攀辕卧辙。辞官卸职后,他定居金华。六十四世孙王登任永康县丞,定居永康,择居罗川祖地高坵(罗水桥与下店午之间),繁衍后裔,成为了永康罗川王氏始祖。
族谱记载,河南王氏始迁祖公为王尧淳,字彦德,也是河南村大祠堂太公。他的祖父王熙由高坵迁居葛塘下。传说有一年发大水,王尧淳走上焦山尖,向下看,只见四面汪洋一片,只有河南这块地方高出水面。他认定那里是一块极好的阳基,就把全家从葛塘下村迁居到河南村。
经济发展 多方振兴乡村
河南村历经风霜,于1986年正式确定为革命老区村。村中有一块镜匾,匾上书“发扬老区精神,振兴永康经济”12个字,是时任县长葛敦禄题写的。
改革开放后,河南一村经济快速发展,华溪之阳的山背,厂房连片崛起,人流、车流络绎不绝。而位于该村村口,连接华溪东西的老桥已过于狭窄破旧,不堪重负。据悉,该桥最初为木桩石板桥,由该村盛常太公立四公于1645年前后创建,它解除了当时人们徒步涉水的痛苦。此后三百多年,石板桥多次被洪水毁坏,屡毁屡建。虽然1973年重新建起4米宽的岩石浆砌土桥,但因为岁月的风蚀,老桥再不复当年模样。
2007年仲冬,长40米、宽8米的新桥举各方之力建成。如今出入河南一村,道坦如砥,通行无阻。
目前,华溪旁老工业区的厂房已陆续拆除,30多亩原工业用地已变为农田。华溪与农田之间,新建了游步道,成为了村民平日休闲的好去处。
此外,2012年,河南一村重修了立四公祠。该公祠大约建于清朝后期,是河南王氏盛常裔孙奉祀立四公的纪念建筑。现在,公祠被改建为文化礼堂,用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我们村的老胡爷山嘴遗址,是永康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出土的时期推断,旧石器晚期、新石器初期,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村支书王学杰说,未来该村将深入挖掘新石器文化和农耕文化,实现乡村振兴。
永康村名探秘
市民政局、永康日报社主办
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协办
中福在线永康销售厅
特约刊登
地址:五金西路102号
电话:8718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