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深度报道

文章导航

  ■乡村振兴的永康探索·调研报告

  雅庄:一件红T恤的治村门道

  雅庄,芝英镇最大的村,曾因发达的工业声名远播,如今因为一件“红T恤”再度成为关注的热点。

  “管好用好三支队伍,村里的变化可谓是改头换面,来考察参观的不少,但光看表面是看不出门道的,这件‘红T恤’想复制可不容易。”雅庄村党支部书记李高明的语气里有着三分自豪。

  “讨”来的黄色预警

  雅庄村是一个“家家办工厂,户户做加工”的经济发达村。然而村民们口袋鼓了,矛盾纠纷却多了,村庄也被脏乱差的环境包围。这些年,园周、塘里、大陈等一个个明星村诞生,美丽乡村做得风生水起,雅庄的发展却停滞不前,几名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和几位村委商量之后,雅庄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李高明等人去镇里“讨”回了一张三色预警的“黄牌警告”,也立下了军令状,“再这么下去,集体卸‘帽’。”这张黄牌让大伙脸上都挂不住了,“知耻而后勇,硬着头皮也要干了!”

  由此,雅庄成为全市第一个整村推进拆除违章搭建的村,创建美丽乡村就从整治情况最严重的房前屋后乱堆放问题开始。

  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没有捷径,就用笨办法,一户一户上门做。从2016年6月开始,18名村干部全体脱产,每天早上8点上班,中饭晚饭全吃快餐,工作结束后的晚上还要开会,总结当天工作,布置第二天任务。足足三个多月,大家下雨穿雨衣,烈日戴草帽,没有一天休息,没有一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拿村里一分误工费。

  这样的坚持,党员和村民代表被感动了,很多村民也都被感动了。从抗拒到配合,有些农户清理完又主动来找村干部表示感谢。三个月拆除违章小屋70多间,清运垃圾上千吨,整个村庄变得干净清爽。

  穿上红T恤的三支队伍

  雅庄的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改变。

  “当时,镇里也建议我们试着探索三支队伍同质化管理,做个试点,这就像一股春风吹醒了大地。”李高明说。

  雅庄村用活上级部署的制度和机制,党员有星级评定等一系列规矩,村民代表就参照党员管理。此外,还单独明确了专门负责管纪律、管组织工作的支委,连同村党支部书记一起,三管齐下,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内规矩。

  先是村干部感动党员、村民代表,带着他们干;到如今,党员、村民代表感动村干部、感动百姓,党风带民风,大家一起干,形成了良性循环。

  也正因如此,雅庄一举完成了美丽乡村秀美村、精品村的创建。

  “现在三支队伍200多人,分成28个组,每天4个组在规定时间走村串户,宣讲政策、了解民情,村民有需要的也直接与联户的党员干部反映,真正织起了一张党群紧密联系的大网。”李高明说。

  去年,村社换届之后,为进一步提升凝聚力,新一届村班子成员为三支队伍采购了统一行动的服装——红T恤, T恤背面印上有“党群共建 和美雅庄”的字眼,点亮身份。“雅庄红”成为了展示雅庄精神的象征,更成为党员干部“黄金也不换”的身份骄傲。

  红T恤的故事在续写

  穿上红T恤就是要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即便如此,村民的入党积极性前所未有的高涨。今年,不少年轻人找到村干部要求入党,就连报名时间截止后,村党支部还收到了23份入党申请书,严格把控后发展7名入党积极分子,全部按照正式党员标准来管理。

  李高明说,随着三支队伍的不断壮大,抓好党建带来的“红利”正逐步释放,当务之急就是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利用团结的队伍和良好的环境干一番大事,实现集体经济增收。

  接下来,老供销社开发项目马上就要动工;老村改造项目将重建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祠堂,并在两边打造仿古商业街;今年还将投资200万元,建设1000米长的生态健身游步道……一项项工程已提上日程。“雅庄已经走到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干好了受益的可是雅庄村民和子孙后代。” 李高明说。

  一个好支部才能带动村民致富

  如今的雅庄,已经不是永康山歌里“长恬雅庄,萝卜生姜”的那个雅庄,而是“雅庄美,和风醉芙蓉,何日更重游”的雅庄。雅庄发生根本性转变,村民获得感不断增强,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

  “你不付出,就不能感动人,不能得到认可。”这是李高明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作为村主职干部多年来的深刻体会。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芝英镇党委书记赵斌认为,一个村只有建起一个好支部,才可能建成美丽乡村,才可能带动村民和村集体一起致富。

  大雅之庄,未来可期!

  □记者手记

  金江龙:一杆秤撬起特色发展之路

  300年前,木杆秤制作工艺传到我市金江龙村,从此驻留下来“开枝散叶”。30年前,木杆秤成为金江龙村村民发家致富的“掌中宝”,“万元户”在该村屡见不鲜,附近村民甚至称该村为“金三角”。

  今天,木杆秤被赋予新的功能,兼具生活用品、礼品、收藏品等“角色”,衡器产业的第二春也呼之欲出。

  衡器博物馆延续乡愁记忆

  坐落于方岩大道旁的梁十公祠,建于清朝时期,至今已有280年历史。得益于村民保护,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祠堂朱颜依旧,成为了精神文化的地标。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木杆秤交易为主的金江龙村衡器市场达到鼎峰,客商云集,每逢开市都有上万人次,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衡器交易市场。

  可以说,金江龙村人大多凭借木杆秤发家致富,“万元户”在当时村里屡见不鲜。可就在这短短30年间,随着现代工艺发展,木杆秤不再是必备物品,大家使用了更为方便的电子秤,使用、制作、销售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

  “打造衡器博物馆,是我们村老一辈人念叨了10年的一个心愿。”金江龙村支委应筱儿分管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她对此有着深刻体会。

  借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春风,金江龙村两委当机立断,将梁十公祠改造为农村文化礼堂,并以“秤文化”为主题,从全国各地收集各类传统木杆秤,把梁十公祠打造成衡器博物馆。

  “秤文化”让乡风文明更饱满

  传承秤文化,是该村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因为木杆秤曾是让村民发家致富的“宝物”。此外,木杆秤,作为传统度量衡器,制作工艺并不简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任何疏漏。在木杆秤的制作过程中,工匠精神早已融入其中,“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精神成为了该村的文化内涵。

  去年,金江龙村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衡器博物馆,“秤文化”成为文化礼堂“一村一品”的重要体现,这个文化礼堂也因此被评为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风文明。在金江龙村,文化建设一直都是特别看重的一项工作。早在10多年前,该村推出了我市第一首村歌,这首歌越唱越响,还拿到了省级荣誉。该村借力“五个百”文化惠民工程,排练了10多个文艺作品。在这些文艺作品中,还巧妙地融入了“秤文化”元素,在舞蹈“称心如意”中,扮演新郎的演员就是用一杆木秤揭开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

  “我们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将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中。我们还不断挖掘传承“秤文化”,升华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这为我们村进一步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应兴进这样说。

  衡器发展有了新定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基。加快产业发展,金江龙村一直在努力。

  近30年来,木杆秤产业从兴盛走向衰弱,但金江龙村的发展却从不停步。抓住五金产业发展的机会,丰富产业业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万元。

  随着以“秤文化”为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声名鹊起,该村也对“秤文化”有了重新的认知。该村将乡村振兴道路确定为“文化+旅游+制造业”的产业格局,计划以“秤文化”为基底,建设衡器博物馆、衡器文化广场、衡器主题公园、衡器综合市场等景点,依托靠近方岩风景区的区位优势,自主造血,短期目标是把村集体收入提升到300万元。

  “我们村的老手艺人,目前打造出一把珍贵的木杆秤,价值40万元!木杆秤的出路应该从生活用品向纪念品、收藏品转变。”应兴进表示,这意味着,金江龙村“文化+旅游+制造业”的产业格局有了现实基础和发展方向,这也是他们的发展方向。

  “游方岩山水,把称心如意带回家。”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金江龙村找准定位,努力让产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走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金江龙村把梁十公祠打造成衡器博物馆,完成了该村老一辈村民的心愿,也把木杆秤这个金江龙村发家致富的元素发扬光大。

  聚焦“秤文化”和衡器产业,明确“文化+旅游+制造业”方向,就是结合自身发展优势,走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记者手记

  □第四组记者 应向红 黄敦 施美园 陈晓苏 颜元滔 王伟建 吕晓婷


永康日报 深度报道 00004 2018-04-19 永康日报2018-04-1900008;永康日报2018-04-1900009;永康日报2018-04-1900010;78374;永康日报2018-04-1900011;永康日报2018-04-1900013;永康日报2018-04-1900014;78373;永康日报2018-04-1900015;永康日报2018-04-1900016 2 2018年04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