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乡村振兴的永康探索·调研报告
方岩镇:提升乡风文明深挖特色文化
每一个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都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可以说,在方岩镇,红色文化、庙会文化、氏族文化等历史资源正在逐渐被重塑,成为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核心力量。
40余支文艺队伍丰富村民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方岩镇后浅村村民胡芳萍有点忙,作为村里的文艺团队“闹花台”的领头人,她刚刚为团队接下了新任务,正准备着手排练。
“村里的这支文艺团队成立时间虽不长,却已远近闻名。去年春节期间,邻村举办联欢晚会,他们成为第一个被邀请的对象,演出也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后浅村党支部书记钱永清说。
后浅村文艺团队的建设成为方岩镇构建精神文明体系的一个缩影,如今,该镇39个行政村,活跃着40多支文艺活动队伍。这些队伍是村里村外的“明星”,每逢节假日,他们除参加自己村里组织的活动外,还会积极参与各地组织的晚会、比赛等活动。
去年,方岩镇多支文艺队伍参加各类比赛,收获颇丰。象瑚里布龙队在全市舞龙大赛荣获金奖;象瑚里、派溪等村组成的太极健身队获2017年金华市传统武术锦标赛集体42式太极拳金奖、集体28式太极拳银奖;各村妇女组成的旗袍秀代表队获得香港2017年国际旗袍秀比赛团体一等奖;上里叶村和独松村铜管乐队分获市级比赛的二、三等奖。
在方岩镇的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这些文艺团队作用日益凸显,以排练、演出为纽带,融洽的邻里关系不断扩展,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壮大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对此,钱永清深有感触,现在,需要上门劝架的次数少了,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多了,集体事业商议决策的效率高了。
文化礼堂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走进方岩镇橙麓村文化礼堂,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乡村文化气息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喝上一口值班管理员阿姨烧好的清茶,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橙麓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在闰二公祠中,建设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思维,打造出具有橙麓特色的文化亮点。橙麓村民以程姓为主,根据《程氏家谱》记载,自元至今,程姓在橙麓生活已逾千年,给橙麓留下了宝贵的姓氏宗族文化。橙麓村几百年来推崇“诗礼传家,书香接踵”的文化要义,出了程文德等大儒,儒家文化氛围浓厚。
橙麓的文化礼堂展览紧紧围绕以上特色,展出内容包括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四个部分,文化礼堂功能包括文化讲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非物质实物展览展示、乐器道具储藏等。
“如橙麓村一样,方岩镇已经建成了特点非常鲜明的6个文化礼堂,把各村的氏族文化融入现在乡村文明建设和教育中,凝聚成新型的特色文化。”方岩镇党委副书记徐湖兵说。
如今,方岩镇的文化礼堂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比较有特色的乡村文明建设途径。在文化礼堂的使用中,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的原则,尽可能合理利用好每个活动场所、每一条文化长廊、每一件文化设施,提高村级文化场所和设施的使用效率,方便农民群众参加活动。
在管理上,积极培育文化骨干,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真正发挥好农民群众在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文化礼堂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的长效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实行全年开放服务,配有专职管理员1名,负责礼堂日常维护、管理及活动的开展。
让传统文化散发魅力
采访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自发的文艺团体还是作为文化阵地的文化礼堂,都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繁荣基层文化、建设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乡村过程中凝聚力量的重要载体。
然而,我们同样看到,人才和资金的缺位依然明显,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正如后浅村钱镠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钱宏伟所言,传统文化的开发,三方面因素不可或缺:转变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传统村落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精神内涵;提供政策倾斜,吸引农村精英回流,为返乡创业、就业农民创造便利条件。
□记者手记
舟山镇:垃圾精细分类打造青山绿水
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一环,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置条件。舟山镇垃圾分类工作以“端头经验”为模板,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成效好的“舟山模式”。目前,全镇已有43个村开展了垃圾精细化分类,全镇垃圾减量化已超过50%,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端头经验”在全镇推广
端头村的地面干干净净,却看不到家家户户门口摆着垃圾桶的场景。该村村党支部书记俞海说,为了便于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村里配置了“三个一”分类基础设施:一座垃圾之家、一间资源兑换超市和一个分拣站。
据介绍,端头村从2017年开始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实践,真正实现源头垃圾精细化分类,垃圾减量化,成效显著。实施垃圾精货细化分类之前,村里产生的垃圾是3天运一次,而现在每天需外运处理的垃圾从过去的100公斤降至15公斤,24天运一次就可以了。村庄面貌及村民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昔日的破旧土房变成了生态小洋房,往日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可追溯垃圾袋”是怎么一回事呢?俞海介绍道,“按照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名单,给每户村民确定编号,在垃圾袋上用标签标注。分拣员在分拣时便能通过编号考核每户分拣情况,以优、良、差三级记录,反馈给村主职干部,并最终追溯到联系党员(村民代表)进行表扬或教育,或及时上门辅导,构建了严谨有序的监管体系。”
舟山镇镇长金华东说,垃圾分类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却是一项地道的“技术活”,端头村作为该项工作的“排头兵”,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该村干部群众的干劲十足,在各类培训会上,毫不保留地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全镇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目前舟山镇已开展分拣员培训120余人次,妇女主任培训60余人次,农户“女主人”培训180余人次,中小学生培训100余人次。通过各种培训,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让村民熟练掌握垃圾分类要点。据悉,舟山镇下一步将逐步开展入户培训,实现垃圾分类全镇范围覆盖。
四支队伍构建全域网络
据介绍,舟山镇以“四个平台”为抓手,通过“党建+”整合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妇联四支队伍力量,构建“分责联户、分层包干”的垃圾分类管理全域网络体系,以“小网格”撬动党员干部作用“大发挥”。
金华东说,舟山镇去年出台了《关于实行舟山镇党员积分制通知》和《舟山镇关于开展“党建+垃圾分类”活动的通知》,在党员积分制中单列“垃圾分类”分,将党员积分与所联系户的垃圾分类工作捆绑考核,按月评分,月月公示。用制度推动党员积极投身垃圾分类工作,对联户精准实施“保姆式”管理,有力保障了工作扎实开展。
该镇共有981名党员,按照“就亲就近就便”原则,每员党员联系5户至10户农户,通过四支队伍组成的“网格员”,将责任细化到每家每户。
资金短缺制约分类设备更新
众所周知,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垃圾分类设施需要更新替换,这就面临着一个资金短缺的问题。舟山镇的大多数村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所以各村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金华东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端头村为例,400人配备2人分拣员,每人每月工资以2000元为标准,该镇43个村大概需要90余名分拣员,仅工资一项支出就需要216万元左右,资金缺口非常巨大。因此,一些分类设施的更换工作未能及时到位,制约了后续工作的正常运转与发展。
“如何打通分类垃圾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首要难题。”金华东说,运输车辆短缺,分类好的垃圾做不到分类清运,就会前功尽弃,“在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难题,但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努力,总结出一套贴近农村实际、符合村民习惯、易于复制推广的垃圾精细化分类舟山模式。”
垃圾分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的村民对保护环境都有很强的意识。舟山镇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用小木屋代替垃圾桶,让村里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各村也从追求净化上升到追求美化。
去年,舟山镇共打造360个街角小品,11个秀美村、3个精品村、1个精品示范村。端头村的荷花簇拥蜿蜒廊道、舟山二村的古村落建筑都成了周边市民游玩的热门之选。各方游客的到来,既提升了舟山镇名气,也带动了村民经济,为乡村振兴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记者手记
□第三组记者 应起印 丁新安 朱彦侃 吕高攀 童英晓 舒姿 见习记者 黄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