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生活家

文章导航

  痴迷古老铜器半生仍少年

  周国好在香港瀚海拍卖会观察西周青铜尊

  周国好与马未都在香港合影留念

  周国好在维多利亚博物馆参观

  Q&A

  《永康一周》&周国好

  Q: 青铜器藏家群体在收藏界是人数较多的一群吗?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 到目前为止,收藏青铜器的藏家规模依旧不算大,和字画收藏相比,可以说是很小众。另外,现在收藏体系越发细化了。比如说,有人专收铜镜,有人专收各种器形,有人喜欢按题材收藏。像鼎、彝、尊等这类大型青铜器,品级较高的藏品存世量不多,而且价格昂贵。小器型就普遍多了,可以说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一是因为存世量大,更容易买到真器;二是价格上更容易上手。如果喜欢青铜器,可以在自己资金实力的最大范围内,寻找品相完好,具备独特性、稀缺性的藏品。

  Q: 市场仿造成风,坊间认为青铜器收藏一直被看做是高门槛、水很深的收藏门类,你怎么看待?

  A: 青铜器除了少量在拍卖现场成交,大量中低档青铜器都是私下交易。由于市场没有细分,文物出处不明,也就助长了仿造之风,出现了市场上假货比真品多的现象。青铜器收藏的门槛指的是一定的鉴赏水平,坊间青铜器真真假假全凭自身眼力,唯有多看书、多练手,绝无速成之法。

  Q: 目前,青铜器的市场流通情况如何?

  A: 由于国家对青铜器有严格的管控,青铜器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近年来,我们中国的拍卖市场正在渐渐告别青铜器中低档器型唱主角的局面,这是因为大量海外回流的高端器型开始抢占市场。精品资源的稀少和买方市场的扩大,预示着青铜器藏品必然会迎来一波上涨行情。可即便如此,青铜器的行情还远没有打开,目前仍处于存世量大而成交少的低估值状态,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对于上古文物禁止拍卖的规定。

  “

  一只手研墨写字,一只手收藏铜器,这已然是49岁的企业主周国好的日常生活。从及冠之年时不经意间爱上铜器那浑厚凝重的内蕴之美,至今已然30余年,而他对待青铜器的心性一如少年。周国好说,收藏青铜器好比品苦茶,需要时间来渐入佳境,长久相伴方可品出“美”来。这种美感是精神上的按摩,是历史赠予的回声,青铜器跨越时空,令人迸发思古幽情,这恰恰是趣味所在。

  A

  结缘于铜钱 18岁踏上收藏之路

  周国好和铜器结缘要从小小的铜钱说起。

  1987年,周国好还是个高一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胡昆让其帮忙找几枚钱币,没想到就是这么一次帮忙,让两个青年成为了一辈子的青铜器爱好者。如今胡昆已是永康市美术家协会的主席。

  每一枚铜钱上的字体竟都如此不同,让18岁的周国好不由得着了迷。他逢人便问家里是不是还留有铜钱,然后就拿着一把剪刀把同学家蚊帐钩的铜钱一个个剪了下来。渐渐地,身边人都已经被他“搜刮殆尽”,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芝英废旧金属市场。

  那时正是永康五金产业狂飙突进的大发展时代,各地的金属被源源不断地运过来,里面就有很多古钱币。周国好每逢周末便去“淘宝”,那时候,父母每周只给他1.5元钱的伙食费,他统统都拿去淘购铜钱。长年累月下来,不少精品都被周国好收入囊中,到高三那年,他已收藏了将近3000个样式各异的铜币。

  2000年,30岁的周国好开始把收藏铜币的视野投向了国际。他曾远赴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寻找“稀世珍宝”。2001年,他花1万元买下了1个铜钱。

  2003年,他看中了嘉德拍卖杂志封面上的展示品,就千方百计去寻找。当时,钱币已经被加拿大的一个藏家买走,他悉心研究,投其所好,最终用那位加拿大藏家喜欢的一枚钱币外加巨额现金交换而得。如今同年代的这款钱币全世界仅剩余3枚,另两枚分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和新加坡陈光扬博物馆。

  再到后来,周国好的收藏有了一点类似于回收祖宗遗产的味道,他花费百万巨资从日本买回了清宣统年间的进呈样钱。

  青铜器有着不菲的价值,坚持收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30年收藏,资金从哪里来? 周国好表示,收藏是第二慈善,其实许多收藏家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而他也不例外。在别人看来,他似乎有点儿疯狂,一见到好藏品就难以抑制,常常倾囊而出,几乎将办厂经营所得全部投入。为此,周国好甚至自嘲“玩物丧志”,荒废了主业,而他的副业却“茁壮成长”。周国好师承国内范铸青铜理论奠基人董亚魏先生学习范铸青铜,如今,他是中国青铜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青铜文化研究协会理事、浙江省收藏协会会员。

  B

  执著于传承 以历史和艺术之名

  铜器之美美在哪?为何值得他用半生的心血和财力去收藏?

  在周国好看来,一是历史之美。“青铜器是会说话的历史文物,虽静默无声,可每一件青铜器物上都传达着历史信息,展示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另一种则是艺术之美。周国好回忆起18岁时的情景,自己正是被青铜器的艺术之美一击而中,他形容那是一种“令人震撼的、充满力量的美”,与西方建筑的写实美不同,中国青铜器的美是抽象写意的。器物上的锈色、几何、花纹无不呈现着东方文化的神秘、斑斓。

  谈及藏品的归宿,周国好说,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在永康建立一个民间青铜器收藏博物馆,免费供收藏爱好者参观。他环顾着屋内的青铜器藏品,不无惋惜地感叹道,“永康是五金之乡,但五金工艺方面的收藏是欠缺的。我们现在有收藏各类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展示馆,也应该有展示传统五金技艺的博物馆。不然长此以往,永康人对五金文化的了解就淡化了,五金文化就会失去根基。”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历经了千年以后的今天,它的艺术感染力依然令现代人震撼,而这种不朽的艺术生命力正是艺术品的价值所在。正所谓“精而藏之,藏而学之,学而通之”,在这30年的光阴里,周国好收藏的并不仅仅是青铜器,其间雕刻的还有时光、历史,更多的是文化。周国好说,收藏这件事要随缘,不贪、不嗔、不痴,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周国好收藏的部分铜器

  □见习记者 马忆玲


永康日报 生活家 00013 2018-03-30 永康日报2018-03-3000006;永康日报2018-03-3000009;永康日报2018-03-3000010;永康日报2018-03-3000008;永康日报2018-03-3000011;永康日报2018-03-3000007;永康日报2018-03-3000012;永康日报2018-03-3000013;永康日报2018-03-3000014;永康日报2018-03-3000015;永康日报2018-03-3000017;永康日报2018-03-3000018;永康日报2018-03-3000019;永康日报2018-03-3000021;永康日报2018-03-3000022;永康日报2018-03-3000023;永康日报2018-03-3000020;永康日报2018-03-3000024;永康日报2018-03-3000016 2 2018年03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