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五峰走笔

文章导航

  一夜风来天乍凉(上)——怀念敬爱的洛夫先生

  ◎

  图为洛夫生前

  与作者合影

  早春二月,玉兰花开,白堤上的枯柳也已爆出点点的新绿。可就在如斯美景新日,一个哀讯陡地传来:洛夫先生走了!听闻噩耗,有如一阵寒风吹过心底,又似一记惊雷,把我重又打入萧索的冬季。即便时光已然流逝十多个小时,我仍是满心惊惧、懊悔,悲凉与思念恰似眼下这润物无声的雨丝,冷意绵长、经久不去……

  我与洛老的结缘多少有些偶然。他是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被誉为“诗魔”,2005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一位胡姓朋友知悉我仰慕洛老,一次聚会安排我坐在洛老的身边。我早已忘记晚宴的菜色、所用酒水,只记得儒雅、温厚的洛老犹如一块磁铁,把我紧紧吸引。整场晚宴,我俩都是边吃边聊。他和我相谈甚欢,相约再晤。

  我是个急性子,遇着我所敬重的长者,便如痴矿多年的地质工作者发现了宝藏,急欲探采。第二天,我依约来到洛老的家。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幢普通的别墅。按响门铃,开门迎客的正是年已八十多、满头银发、身材魁梧、一脸慈祥的洛老。屋内整洁雅致,满室书香。右首一块“雪楼”的匾额迎墙而立。这是洛老晚年所用的斋名,自小喜欢雪的我自觉又与洛老多了一份亲近。不久之后,洛老书写“雪落无声”四字赠我,更让我惊喜不已。

  寒暄过后,我与洛老便端坐于小圆桌前交谈。在我的眼里,一生颠沛流离、饱经风霜、又满腹诗书的洛夫,正是一座难得的富矿。洛老没有不少文化名人所特有的孤傲与怪癖。相反,他亲切、随和。虽已年届高龄,但他的记忆力出奇地好,大凡时间、地点、人名一概清爽无误。我们似神交已久的老友,聊起来无拘无束,畅快无比。我们聊掌故、谈文学,也谈他出走的因由。日挂正顶,又日落西沉,不知不觉已是大半天过去,洛太和洛老一再让我留下用餐或是吃了点心再走,待如亲人。是的,洛老夫妇当年移民温哥华,子女则留在了台湾,身边没有亲人,我和一些友人既是他的朋友,也成了他的亲人。洛老是个文化名人,社会活动很多。我跟随他参加过几次相关的文学活动,也曾邀请洛老夫妇至家中做客。来往一多,情意日浓,洛太洛老便笑称我们是他们的干儿干女。然而,我除了礼节性唤过干妈,却始终未曾喊过洛老一声干爹。洛老在我的心中太过高大,呼其为干爹我不习惯,更觉是对洛老的一种亵渎。如今想起来,真正心有阻凝的是自己坚持的“敬重就好,不需要攀附”。这才是我未曾当面敬呼一声干爹的真正缘由!

  时间一晃到了2015年。那年的秋天,洛老夫妇应邀回国参加系列活动。文坛诗界掀起一波“诗魔”旋风。应我和朋友之邀,洛老夫妇重又踏上杭城这块文化热土、诗歌之都。11月4日,我在我的和静轩安排了一场“著名诗人洛夫先生见面会”。在杭的一批著名诗人、作家,如张德强、王自亮、郁雯、杨芳菲等悉数参加会见交流。会上,因连日奔波略染轻恙的洛老兴致不减,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新闻媒体纷纷传播、转载,一时成了一桩文化盛事。告别之际,洛老与我们相约明年再来!

  洛老旧学功底深厚,15岁开始写诗,及长又谙通英文,广泛吸收西方文学的精华,阅历丰富,兼又从小至老长期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所以他不仅是诗坛少见的高产,作品更有着宏阔的视野和哲学高度与文学张力,直抵人心。在台湾诗坛,洛老被排在当代十大诗人之首,与余光中被称为“文坛双星”。1996年,他以古稀之年移居温哥华,创作并发表了一首3000多行的长诗巨作《漂木》,引起轰动,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洛老在国外生活了近20年,他既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他在温哥华提出了天涯美学的概念,创立了“漂木”艺术家协会。除了写诗,他也沉醉于传统书法艺术的探索。2015年,洛老最后一本结合诗歌与书法的新作《唐诗解构》出版,这是他在耄耋之年,向西方推广中华文化的最后一番努力,流播深远。

  2016年,洛老夫妇决定叶落归根,回到台湾居住养老。消息传开,温哥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总领事馆纷纷举办各项送别活动。遵洛老之嘱,我跟随他出席了其中的三场活动,一是“漂木跨文化论坛”;二是“惜别洛夫——诗与音乐晚会”;三是“洛夫书法回顾展”。每项活动都是人头攒动,盛况空前,依依不舍之情跃上众人的面庞。

  我的朋友岳平先生是位热心人士,仰慕洛老的才华以及他在诗歌、书法上的造诣。经他推动与牵线,杭州园林文物管理部门决定在万松书院为洛夫先生竖立一方诗碑,以资纪念。2016年秋天,洛老夫妇应邀出席揭碑仪式,重又莅临杭州。揭碑仪式简朴热烈,高朋满座,旨酒盈樽。九十高龄的洛老精神矍铄。席间,他半当真半开玩笑地叮嘱我:“你能写,不妨填词一首以为记。”接获旨意,才疏学浅的我一半兴奋、一半惶恐。恭敬不如从命,当夜我戏填一首,诗文如下:

  临 江 仙

  洛公万松书院诗碑掲幕有感

  凤舞钱塘空山碧,廊曲院深烟轻。明道堂里累功名。草桥金兰义,空阶绕余音。

  黄叶秋波赏新菊,道是湖湘豪英。西子一隅寄青萍。白苏播文雨,千载共诗心。

  杭州凤凰山麓之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名报恩寺。白居易、苏东坡等文豪均遗下足迹、诗文。明弘治十一年改辟为万松书院。王阳明等一批大儒曾在此讲学授道。

  丙申孟秋,获诺贝尔奖提名的著名诗人洛夫先生莅杭出席其诗碑落户万松书院揭幕仪式。笔者躬逢其盛,遵洛公嘱,戏填一曲为记。

  揭碑仪式翌日,我与友人陪侍洛老夫妇往游富春黄公望隐居地,摄影若干留念。借此机会,我将所填一词奉上,洛老非常高兴,深以为许。

  □应忠良


永康日报 五峰走笔 00015 2018-03-29 永康日报2018-03-2900009;永康日报2018-03-2900007;永康日报2018-03-2900008;永康日报2018-03-2900011;77094;永康日报2018-03-2900021 2 2018年03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