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拾老祖宗文化 诉说传统婚嫁故事
江南西翁有个“十里红妆”陈列馆
□记者 童英晓
人们常用“千亩良田,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的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日常所需无所不包。
一担担,一扛扛,蜿蜒数里的红妆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对追求婚庆的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十里红妆”逐渐褪去了往日的辉煌。可是,在江南街道西翁村,有一个陈列馆,里面深藏着数百件与婚庆有关的物品,宛如一个“十里红妆”的微缩版,主人公翁洪毅用心传承呵护着这一民俗传统文化。
第七代花轿婚俗传承人
“我就想把‘十里红妆’传承下去,接下来将进一步挖掘、保护、弘扬,让更多人了解它,走进它。”翁洪毅说起“十里红妆”娓娓道来。
近日,记者走进了“十里红妆”陈列馆,6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内容丰富,数百件物品整齐摆放着,花轿、朱金面盆架、茶壶保温桶、茶道盆、镜台、沐浴桶……仿佛诉说着一幅幅真实场景,也还原了传统婚庆面貌。
翁洪毅说起与“十里红妆”的不解之缘,是这样解释的:“从小看到好奇的东西,就喜欢往家里搬。为此还经常遭到父母家人的责骂,说我别人不要的垃圾,都要往家里拿,甚至还被母亲扔掉了很多东西。逢年过节走亲戚时,我如果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向其购买,甚至软磨硬泡,直至对方同意才肯罢休。”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翁洪毅知道自家家族从清朝开始就经营婚庆相关的“老行当”,就萌生了重拾老祖宗文化。2007年,他在整理翁氏历史文献时,挖掘并恢复翁家世代相袭的皇家传统花轿风俗文化活动。
据介绍,翁驸马花轿迎亲活动,起始于清乾隆盛世年间。约于公元1750年,衍传岁月将近260年。从翁正禹公创建至今,由于历史兴替更迭原因,期间断了三代,现在翁洪毅成为第七代花轿婚俗传承人。
“十里红妆”重归视线
其实翁洪毅对“十里红妆”的钟爱已早有体现。他把以前收藏的各种物件摆放在武义一个陈列室已有数年。去年,他听从家人、朋友的建议,觉得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应该回归到故里,就把陈列馆搬回了西翁村。“在这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十里红妆’为何物?特别是年轻人,看到里面的一些物件,都很好奇。自从陈列馆搬回来后,经常有人过来观看。妻子也会当起解说员,把这些传统文化的渊源向来者娓娓道来。”翁洪毅说。
据了解,宁波一位老板曾经出高价想把翁洪毅的陈列馆买走,被他一口回绝了。“其实,我所收藏的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回报,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想通过这一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文化,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精神财产代代相传。‘十里红妆’是中国传统婚嫁文化的物化象征,见证着婚礼的喜庆及婚后生活的悲欢离合,我想很有必要将其传承下去。这不但是翁氏宗族的荣耀,也是永康、金华乃至浙江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奇葩瑰宝。”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红妆器物制作所需的天然材质匮乏,红妆正濒临消亡的危机。如何让走了数百年的“十里红妆”重归人们的视线,这也是翁洪毅目前所困惑的事。去年开始,他带着“十里红妆”来到花街、唐先、方岩等地展览,宣传传统婚庆文化。
朱红小姐圈椅
小姐火盆架
五祀祭摆件
手提契盒
小姐房琴案桌
茶壶保温桶
讨奶桶
洗脚桶
梳头桶
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