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遍地开花 团拜蔚成风气
走进新时代的永康演绎新年味
□记者 王导
本报讯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走进新时代的永康,也有了全新的年味,变得更绿色,变得更健康,变得更经济,变得更幸福。
新年味,是新农村的一台好戏。大年初一晚上,西溪镇上马村迎来了新农村建设以来的第一场“村晚”。不需要专业唱功,也不需要高级设备,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声就是最动听的旋律。这场虽然业余但最接地气的晚会,让这个曾经偏僻落后、如今村美民富的小山村有了不一样的年味。
在永康的乡村里走走逛逛,只要听到锣鼓一响,年味便扑面而来。从绵延了千百年的社戏,到如今,“村晚”已然成了永康乡村的过年文化。过去,乡村唱戏请的是戏班子,现在舞台上的都是村里台柱子。这个春节,在全市各村,村民们用上百场“村晚”,迎来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一个个充满年味、农味、文化味的节目,在这个万象更新、生机勃发的季节,不断播下梦想和希望的金色种子,记录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描绘着开拓与创新的发展蓝图。
新年味,是大家庭的一场聚会。拜年走亲,是老一辈过年时的老传统。那时,走亲戚要吃鸡子索面,还要故意留下鸡蛋不吃表示客气,便是那时的一种特有“年味”。那时的人们,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隔个山头的亲戚就往来不易,过年走亲成了传统的过年仪式。如今,交通信息发达,即使远在大洋彼岸也常能联系甚至相见,过年走亲逐渐演变成了大家庭的聚会。“我母亲家共有5个兄弟姐妹,父亲家有7个兄弟姐妹,往年拜年一天走两家都得一个星期。”经济开发区苏溪村沈女士今年不再走亲拜年,整个大家庭50多口人都聚到了一起。
从“小家过年”到“大家过年”,在一年一次的聚会中,年味衍生出了新时代的仪式感。古山镇晏塘村乡贤聚会,为新农村发展提建议,商对策,添助力;西溪镇石江村千人“同框”拍下最大“全家福”;唐先镇民间篮球赛老少爷们齐上阵……不一样的聚会,却诠释着同样的年味。这个春节,新时代的新农村,在一场场聚会中,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愿景。
新的年味,还是孙子孙女搂着爷爷奶奶的一张张美颜自拍,是把祝福和照片编在一起配上背景音乐的一条条美篇祝福,是带上爸爸妈妈到处走走看看的一次次美好旅行……你看,那种过年的情结,分明还在,历久弥新。
年味,在永康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那“淡”了的,并不是年味,而是承载年味的载体和方式。这个春节,你家的年味,又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