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水护水人人有责个个受益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治水只有进行时,治水永远在路上。“五水共治”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在2017年全省“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测评中,我市综合得分为85.03分,较2016年提高了16.75%,公众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九名,金华市第二名。(详见本报1月27日1版相关报道)
“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测评,不仅仅是公众满意度,还包括知晓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等,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要在这场“大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是“综合素质”全面过硬。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九、金华第二,永康取得不俗的成绩,甚至可以说是骄人的成绩,可喜可贺。成绩的背后,反映的是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的整体成效,也是全市人民共同为之努力的结果。
治好水,城市才有灵气,才有生命的灵动。从“清水永康江、清新丽州城”美好愿景的提出,到“158”碧水蓝天行动的实施;从“一年灭黑臭、两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目标的逐步实现,到剿灭劣Ⅴ类小微水体任务的全面完成……这几年,围绕“水”的文章,按照“五水共治”工作部署,我市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向水里“砸”进大量的“真金白银”,逐步形成了全域治水的格局,换回的是一条条清澈的溪流、一口口波光潋滟的池塘。
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我市也逐步实现了从粗放治水向精准治水转变、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单纯治水向效益治水转变、短期治水向制度治水转变,再加上高标准规划建设的生态廊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大美永康“水景图”正在逐步成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全省“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测评出好成绩,是对我市全民治水浓厚氛围的最好诠释。从另一个侧面看,这场“大考”考验的不仅是治水成果,更考验着参与测评的人员对家乡的热爱程度。以此为凭,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永康山美水美,人更美”。
当然,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治水工作中,我们还有极少数企业和个人对治水工作认识不足,或有意或无意污染水体的案例仍时有发生。如去年11月,市环保局查处了一起环境违法案件,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永康市摩卡五金制品厂负责人通过媒体向公众公开道歉。1月下旬,唐先镇长塘头村村民俞世弓为图方便,向门前水渠倾倒废弃颜料造成水体污染,所幸水体中暂未发现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超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告诫我们“五水共治”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公众治水、护水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治水只有进行时,治水永远在路上。“五水共治”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真正有了这样的认识,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治水,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水护水,这才是对永康长远发展、对子孙后代负责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