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2版)
![]() |
![]() |
![]() |
![]() |
![]() |
(上接第12版)
“期待话剧社开启自己的逐梦之旅”
多数加入话剧社的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生活告白,他们是一群不甘于家庭工作两点一线,不甘于除了吃饭、唱歌就没有其他业余生活的人。梅丁尹就是其中之一。
梅丁尹是一位80后,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表演专业,爱好话剧。当她妈妈告诉她“永康成立了话剧社,你也去参加吧”的那一刻,她特别开心。
从小就热爱艺术的她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影视表演专业,但随着毕业后成家立业,她觉得自己离这条路越来越远。当得知永康成立了话剧社的消息,她知道自己找到了组织:“一帮和我想法差不多的朋友,很单纯地,只是因为热爱话剧而去做这件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挺吸引人的。”
“我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演出经验,帮助剧社往专业的方向前进。”能在永康结识这帮和她一样热爱表演的人,梅丁尹很是感动,“我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挖掘出他们内心从未被挖掘的能量,打开心灵展现自己。”
梅丁尹此次在《悲爱》里饰演“女一号”,是“男一号”的母亲。科班出身的她,对表演的要求自然也比较高,“这出戏很不好揣摩,正如我所饰演的这个角色,她的丈夫为了给她治病走上赌博道路,她的儿子扭曲了价值观走上犯罪道路,这是个比较悲剧的角色,但她内心又非常坚韧。这个时候,我就会想,我是该表演得更忧郁一点,还是更淡定一点。”
梅丁尹说,她期待着话剧社开启自己话剧表演的逐梦之旅。
“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
作为一个年轻的非职业话剧社团,话剧社的大部分社员在之前从未有过相关的演出或创作经验。周玮作为《悲爱》的“男一号”,当然要下更多功夫。
周玮的本职工作是婚庆司仪,在别人看来,他的舞台经验很丰富,表演起话剧来应该得心应手。但在他看来,话剧和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话剧对表演的要求很高,当主持人还能救场,而话剧表演是没法儿NG的,演话剧时如果说错了,或该接的台词没接上,就会出‘舞台事故’。”
以周玮以前的经验来说,话剧相较于电影、电视剧表演是比较夸张的,所以肢体幅度要大,表情变化要丰富。坐在旁边的初阳打趣道:“他刚开始的时候不管是表情还是肢体语言都非常夸张,用戏剧的话来说就是完全不走心,后来他自己也发现这是对话剧的误解,话剧不是无理由的夸张,看到他慢慢沉淀下来,才觉得这男主角没选错。”
周玮说:“话剧的表演主要靠对白支撑,台词是基本功,咬字、发音、语调、声量都得控制得恰到好处。发音要饱满圆润,吊嗓子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话剧工作强度大,演员连轴转,没有足够的体力还真坚持不下来。”
周玮坦言,很多东西还是要靠悟性,但他为了能融入角色,会仔细研究整个剧本,“话剧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对白,有时候你理解了对方的台词,才能更好地领会自己的台词。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
“只要演出够真诚,自然就会持续关注”
话剧社成立不过一个多月,已经引起了不少关注。
市民陈小姐刚听到永康成立了话剧社的消息时很是惊讶:“啊?永康还有话剧社?挺好的,永康需要点文化气息。”陈小姐表示,如果话剧票价低于50元,或者和电影票价差不多,她都会买票去观看,“毕竟在永康话剧才刚刚起步,票价低些容易有市场。”
“最好多排些年轻化的话剧。”身为一个文艺小青年,陈小姐有很多想法,“可以鼓励客串,比如可以提前公布排演话剧的消息,鼓励大家来客串小角色或跑龙套,这样既能带动市民的积极性,也能起到二次宣传的效果。”
对于话剧的内容,市民叶女士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话题题材最好能集当前潮流文化与本土文化于一体,用当下的一些流行元素吸引眼球,再融入永康本土被认可的一些传统文化。”
市民应先生也对话剧社公演表示期待:“我个人比较想看《茶馆》《北京人》这样的‘大戏’,但也蛮期待咱们永康人自己原创的话剧。其实只要演出够真诚,自然就会持续关注。不过我个人认为话剧在永康比较小众,关注度可能没那么高,想要长期发展,挺难。”
除了市民密切关注话剧社的动向之外,剧组也向话剧社频频示好。某剧组就曾向话剧社发出邀请,希望能找到几个群众演员。但社员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我们还是先踏踏实实地将话剧社发展好了,等打好了基础,再考虑进一步发展吧。”
“没把握也要坚持,在探索中前行”
记者就永康市青年话剧社的问题采访了永康市影视文化产业办公室有关人员。他们对剧社的尝试很是赞许:“一群热爱话剧,热爱表演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丰富了他们自己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我们永康的文化生活。”
对于话剧社的长期发展,影视办很是期许:“我们会尽力帮助规划,扶持民间艺术。我们不给他们压力,也不要求他们成为专业演员,但如果他们通过练习提高了自己的表演水平,甚至能参与电影或影视剧的演出,那就再好不过了。”
小思是剧社的新成员,她说:“没加入话剧社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站在舞台上表演。放肆地坐放肆地站,放肆地笑放肆地哭,放肆地把剧社当成自己家。”对小思来说,剧社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我们说不上专业,但我们是‘敬业’的。在社员齐心协力之下,话剧社还将不断推出精彩而贴近生活的话剧。”
记者在采访时见到了很多“小思”,他们充满热情与活力,他们真实而纯粹。他们热爱话剧,并把这种热情投入到实践中去,用自己的表演践行着对话剧的热爱,同时也充实着自己的生活。
初阳说,不管怎样,他希望剧社能培养出更多有一定话剧功底的演员,剧社的作品能做到题材灵活、演出频繁,让话剧在永康真正实现平民化,在艺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未来的路,谁也不能说有十足的把握,但话剧社的社员们说“没把握也要坚持,在探索中前行”。
一周记者/李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