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人姓应 县级市之最
衍至107代,《芝英应氏宗谱》代代可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永康十大姓氏专记之四 ·
■见习记者 俞晓赟
故事
永康应氏主要分布
芝英镇
方岩镇
古山镇
舟山镇
西溪镇
石柱镇
江南街道
西城街道
东城街道
应
芝英应氏祠堂现存62座
永康应氏发源于东晋时期,至今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
应詹长子应玄占籍永康,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明正德年后立宗祠100余座。据统计,现在芝英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有应氏祠堂62座,一姓祠堂密度之高,国内罕见。
应詹为中国应氏南宗之祖,繁衍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今永康应氏均发自芝英,尔后析居可投应、岩后等地,现在主要分布于芝英镇、方岩镇、舟山镇、西溪镇、石柱镇、古山镇、江南街道、西城街道、东城街道。
全国县级市中,我市应姓的人最多。据市公安局截至2014年11月6日的数据显示,永康应氏约有3.5万人,在我市人数仅次于胡、陈、吕姓。
读音1:yīng
读音2:yìng
作姓氏时读yīng
释义
名人
大篆
应 [yīng]
1.答应。
2.答应(做)。
3.姓。
4.应该。
应 [yìng]
1.回答或随声相和,如应答、呼应。
2.满足要求,允许,如应邀。
3.顺应;适应。
4.应付,如应变、应急。
不同写法
小篆
陈亮曾在紫霄观读书
位于芝英八村东头的紫霄观建于1470多年前,由应氏七世祖应昭所建。每到春夏之时,紫霄观内外蛙鸣声声。道观所在城头内的青蛙额头上有朱砂痣,城头之外的青蛙则没有,当地人称有朱砂痣的青蛙为“状元蛙”。这和状元陈亮的一段传说有关。
宋绍兴廿一年,十岁的陈亮正在紫霄观内读书。
有一夜,当他正在灯下读书之时,有两只青蛙,一胖一瘦,突然跳上了书桌,坐在他的书面上。陈亮见了特别惊奇,不禁随口而出:“青蛙不识字,何故乱蹲书?”随后,小心翼翼地将两只青蛙捧到地上。
可是转眼间,两只青蛙又跳回书桌,坐在书上。陈亮并不恼火,觉得这事奇怪,心想:莫非青蛙也要读书赶考?于是,他拿起红朱笔在两蛙的额头上点了一点,高兴地说:“你们都高中啦!高中啦!”接着,他又小心地将两蛙捧出门外。
两蛙此时“呱呱”叫了几声,蹦远了。
一直到如今,在紫霄观一带尚保留着额头上有明显朱砂痣的青蛙。
应纯之(1175年—1224年),字纯甫,方岩镇可投应人,宋少师应孟明第五子,年少时与大哥谦之、四哥懋之拜在大儒朱熹门下,宋嘉泰二年进士。应纯之从“洪州新建主簿”这样一个地方小吏做起,一步步升迁到兵部侍郎、知楚州兼京东经略按抚使,成为南宋邦畿重镇的军政大员。后来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詹(274年—326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晋时期将领、书法家,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应璩之孙,应玚侄孙。公元325年,应詹携长子应玄奉命屯兵屯田于官田(今芝英),一年后,应詹去世,安厝于芝英镇前山杨村小河头,次年移葬杭州赤水乡,建六和塔作纪念。
繁体隶书
公元前1048年,周灭商,敕封有功之臣,封爵位,分土地,赐国号。应姓的祖先姬达为周武王第四子,雍妃所生。姬达被周武王封于河南省平顶山、叶县一带,国号应国,姬达于是以国为氏,更名为应叔。
春秋时期
公元前697年至699年,应国被楚国所灭。应氏一支后裔顺湛水而下,徙居顿国(今河南商水县),发衍项城(今河南项城市)一带,郡望汝南(今河南汝南县),称汝南郡。
两汉时期
汉代应氏以儒家文化立足于世,较有代表性的有应劭、应奉、应郴、应泰、应瑗、应璩、应瑒,入朝为官的达数百余人。献帝称应氏为望族,但因连年征战,又遇天灾,汝南应氏一时俱灭,所剩无几。
两晋时期
应达第46氏孙应詹随晋元帝渡长江建功立业,被封观阳县侯(今山东海阳县)、镇南大将军。公元325年,应詹携大儿子应玄屯兵屯田于官田(又名大田,今我市芝英镇)。
一年后,应詹在官田去世,应玄于是留居此地,占籍永康,这就是永康应氏的开始。
隋唐时期
从东晋应詹、应玄父子迁居永康,历经各代,直至应智玑,隋开皇年间任司户参军,从官田迁居可投南山(今我市方岩镇可投应村)下。唐太和间,应傅岩仕台州经略,封太子少傅,遂由永康转迁台州的梅林、怀仁、夏阁。
起源
为修《芝英应氏宗谱》
6年跑了全国80个应氏村
2003年,作为永康最早从事度盘秤生产厂家之一,应昌金的厂正处于发展期,他却突然把厂交给两个儿子,提出要去研究应氏文化。
在别人看来,应昌金真是疯了。可在应昌金的心里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芝英应氏是一个大姓,有深厚的文化。上一次修宗谱要追溯到68年前,很多族谱资料已经缺失。老一辈常说要修谱,可要么没时间,要么没条件,儿子出山了,自己得为修谱做点什么。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应昌金马上买了照相机、电脑,还在家里弄了间办公室和一个资料贮藏室。
应氏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武王时期。为寻找支流,考证世系,他花了6年的时间,跑遍全国各地80多个应姓古村,寻得40多支应氏宗亲。
经过6年的寻访,应昌金对芝英应氏世系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轮廓有了深入的了解。据他统计,他走过的这些应姓古村共有近20多万应氏后裔,我国现在的应氏80%以上都认定其为应詹的后裔。
这些数字让他很兴奋。2012年,芝英应氏宗谱编委会成立,应昌金任主编,负责本族宗谱第十五次的修谱工作。整个过程,编委会所有成员没要一分钱。
由于应姓入谱人数多,搜集资讯的难度大,历时3年,《芝英应氏宗谱》才得以面世。
应关雄,笔名关鸿青,前仓镇麻车店人,火箭专家,航天部八五一一研究所技术中尉、室主任、高级工程师。负责创建我国第一台空空导弹发动机气动力加热设备和领导首个国产除氧剂研究。事迹被收入《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中国文化英才辞典》等。
应宝时(1821年—1890年),字敏斋,芝英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年,考取国子监学正,先后居南京、上海,留心洋务,学习英语。同治四年,任苏松太道,创建龙门书院,开办普育善堂。应宝时词意境绵远而法度森然,现有《射雕词》二卷传世。
应明阳,芝英人,曾任师、军新闻干事,解放军报社编辑、记者,中国思维技能研究所研究员,亚洲出版社副总编辑。发表有《中国人破译了英文密码》等20多篇报告文学,出版过《中国思维魔王》《中国第一个驻苏女记者》《原国民党中央监狱长秘闻实录》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