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立改套” 圆村民安居梦
我市鼓励“一村一策”,力争 10年完成改造任务
![]() |
西山头低矮泥房已成危房 |
![]() |
老徐仰望隔壁4层高小楼 |
![]() |
西山头新城效果图 |
城中村“立改套” 圆村民安居梦
我市鼓励“一村一策”,力争 10年完成改造任务
■记者 颜元滔
现状
西山头:
城中村成了“垃圾村”
西山头靠近汽车西站,地理条件优越。但是村内建筑以几十年的低矮泥土房为主,环境卫生差,与外围的建筑极不协调。
村民黄国强陪记者在西山头村走了一圈,所到之处总是散发出一种刺鼻的味道,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现在的样子确实“不堪入目”。
几乎每个村都有一口“门口塘”,西山头村的“门口塘”却遍寻不见。原来,整口塘里覆盖着厚厚的杂草、淤泥,生活垃圾则随意倾倒在塘口,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下面有水,似乎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把这口塘当作垃圾场。
“村里的老房子基本上租给了外地人,而且多半是捡破烂的。环境越来越差,稍有条件的家庭都不会住在村子里,形成了恶性循环。”黄国强无奈地说。
老徐的愿望:
早点住上宽敞的新房
与西山头村类似,将进行试点的塔海村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外来人口繁杂,管理困难,人居环境恶劣,仿佛是“被历史遗忘了的古老陈迹”。
村民徐茂区,今年72岁,卖菜为生。他和老伴住的房子比老徐的年岁还大,已经有80多年了。五间房,二层楼,土木结构,泥墙上布满了裂缝。
房子占地200多平方米,但分属于老徐兄弟三人,老徐家生活得还是很局促,走廊和天井里堆满了菜和杂物。从天井望出去,看到的是隔壁四层高的楼房。因为前面的楼房太高,间隔又只有一米左右,老徐家里白天也得点灯。
“这样的房子也就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还勉强住得下去。村里十多年没批过地基,大家都盼着能改善改善条件。”听说要改造,老徐乐开了花,“别看我一把年纪,可如果有条件,还真想住住宽敞的新房哩!”
■
城中村,城市中一个尴尬的身份。城市高速发展,它们却成为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居民区。
今年,西城街道周塘经济合作社西山头村,东城街道塔海经济合作社塔海村、车头村率先开展城中村“立改套”(改立地式为套式,或称农民公寓)试点工作。
城中村改造如何实施,试点工作进展如何,又交织着怎样的困惑和惊喜?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试点村设想:改造成高档小区
面对老村日益恶化的环境和村民们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试点村村支书的想法出奇地一致:既然要改,就要改造成高档生活小区。
进度较快的西山头村,8月中旬,启动了“立改套”项目第一期拆迁工程,拆除了数十栋建筑,腾出了上万平方米空地。这几天,周塘村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社长黄绍雄一直忙着为西山头村“立改套”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做最后的调整。
在西山头村的办公室里,一字排开的城中村改造效果图非常显眼,效果图上规划建造的十幢现代高楼将取代现在的低矮泥房。
根据规划,该地块31101.6平方米的面积上,拟建地上计算容积率面积93155平方米。既有高达23层的高层住宅,也有酒店式公寓,还有酒店、物管用房和商场。
“到时候,西山头村就不再是村的概念了,而是一个现代小区,就叫‘西山头新城’小区。” 黄绍雄满怀憧憬。
塔海村、车头村虽然还没有具体的规划书,但前期设想改造方案已经出炉。塔海村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林红台说,通过“立改套”建设高层住宅,小区内实行人车分流,配套建设文化、体育等公用设施,打造成绿色节能的智能化小区。
思路
西山头:公寓化安置节省六成多土地
“请人上楼,尤其是请老年人上楼,是开展‘立改套’工作比较困难的地方。”黄绍雄坦言,要让村民从有天有地、单门独户的房子,搬到高层套房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会发生改变。
那不采用“立改套”,还按传统方式改造可行吗?黄绍雄算了一笔土地账:西山头村130余户,3万多平方米的土地,如果按照“一户一宅”的排屋返还,要增加40%的土地才能安置得下。
黄绍雄说:“我们只能向天空要效益,实行‘立改套’的建房方式,这不仅可行,而且迫在眉睫。”
按照规划,通过“立改套”实现公寓化安置后,10幢楼的占地面积只要9000多平方米,节省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不仅能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还能有足够的绿化和空间供大家休闲、运动。
措施
塔海、车头:与房产公司合作代建或共建
塔海村、车头村有240多户,涉及680多人,52000多平方米的老房改造。按照初步方案,改造资金约6亿元,这么大一项工程,资金从何来?
“我们打算成立投资公司,采用与房产公司合作代建或共建的模式进行开发。”林红台表示。
按照政策,城中村改造后,塔海、车头的集体土地将转变为国有土地,首期建设资金约2.3亿元,这笔资金一部分来自村民的建房款,一部分则可以用土地抵押贷款筹集。
如果按照1:5的返还比例,原先100平方米的有效土地面积,就可以得到500平方米的套房建筑面积。按照100平方米的户型来算,就能有5套房子。
“等房子建成了,村民手里多余的套房可以按市场价格出售,不仅能偿还建房贷款,还能有富余资金用于装修、储蓄。”林红台说,只要把账跟大家算清楚,改还是不改,怎么改有利,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政策
鼓励“一村一策” 改造给予充分自主权
今年8月,市长金政调研城中村时表示,可在大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推出“一村一策”,力争在今年使工作真正启动起来,推动百姓的居住环境早日得到改善。
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永康市城中村改造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和办法,力争至2025年底,基本完成市区城中村改造任务。
《意见》指出,城中村改造坚持政府引导、村为主体、市场运作。各经济合作社(分社)作为城中村改造的第一责任人,是改造主体,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自主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走市场化道路,采用组建开发公司、招商代建、合作共建等方式,提高建设品位,减轻资金压力。
另外,根据《通知》,城中村改造规划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编制。有关住宅日照标准、容积率、建筑密度、配套设施等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浙江省建设工程日照分析标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等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