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新闻·聚焦

我市城乡公交线路由原先的35条增至81条

农村班线姓“公”后,便捷省钱!

乘坐城乡公交,仍是许多人出行的首选。

身着统一制服的城乡公交工作人员在为乘客服务。

  ■记者 邱灵娟 通讯员 李梦

  “

  自上世纪末,我国提出城乡一体化以来,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小,城里人和乡下人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尤其是交通大网络的发展,乡下人到城里越来越方便,他们虽然仍生活在农村,出行却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便利。

  10日,记者踏上了永康东站到唐先的城乡公交,体验农村居民的乘车环境。

  “这个司机真的很好,对老人真是没话说,我们都很喜欢坐他的车呢。”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这样的赞扬,村民这些最朴实的语言和肯定,也让驾驶员倍感欣慰。

  城乡公交的便捷、实惠,使其成为农村居民出行的首选。尤其是可以享受免费乘车的老年人,乘坐城乡公交的频率越来越高,他们常把吃不完的“土货”拿到城里卖,或是送去给孩子吃。

  对许多人来说,城乡公交不仅拉近了他们与孩子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乡下人和现代化城市的距离。

  乘车方式多,换乘直达随意选

  坐公交比自驾还方便

  “我早上6点就坐最早的一班车到城里来了,现在生姜卖完了,刚好赶得上回家吃午饭。”坐在记者身边的老人胡茂朝告诉记者,他81岁了,是唐先镇中山村人。今年生姜行情不错,他带去的一篮子生姜收入颇丰。

  “今天不是集市,我就在城区附近卖,等过两天集市,我再多拿一些到农贸市场去卖。”他说,自从村里到城里的公交车归“公家”管以后,他就经常乘车到城里卖“土货”,这已经是他5天内第二次到城里卖生姜了。

  胡茂朝介绍,公营以前,农村班车司机服务态度还可以,老年人乘车要半票,虽然半个小时就有一趟车,但只有一条线路,如果车还没到,就只能干等,而且车厢环境也不好。

  公营以后,他从中山到城里的可供选择的乘车线路多了,既可以选择村里直达东站的公交车,也可以先坐外岭脚或金坑、下位的区间班车到唐先一村的汽车中转站,再从唐先到东站。最重要的是,任何一条线路,他都可以享受免费乘坐,驾驶员师傅不仅不会因为他不用付钱而拒载,反倒是看他年纪大,对他格外照顾,不仅是等他坐稳了才开车,还时常提醒他慢点走,不要着急。

  他告诉记者,早上出门,他一般是坐中山到东站的直达车,可直达车两小时才有一趟,所以回来的时候,如果直达车还没到,他就会先坐到唐先,再从唐先坐车回家。“到了唐先基本不用等,到金坑、下位、外岭脚的车随便坐哪辆都可以,十几分钟就到家了。”

  据了解,唐先是我市城乡公交中一个较大的换乘枢纽。从东站到唐先,每天有15辆城乡公交在运营,唐先又有十多辆车可以乘坐到附近村庄或其他换乘枢纽,其中1辆为唐先—石湖坑村专线,2辆为唐先—金坑村、下位村专线,1辆是唐先到长川村的,2辆从唐先到方岩,2辆可以乘坐到象珠,2辆到西溪、桥下。此外,车站还有2辆“机动”车,哪里有集市等重大节日,车不够用,或者车辆出现故障时,就可以临时顶上。

  驾驶员施建党说,这些从唐先辐射出去的车,成人票价均为1元,非常实惠,所以乘坐的人很多,特别是集市、节假日等,考虑到堵车、停车难等因素,不少有车族宁愿乘坐公交车,也不愿自己开车。

  

  坐公交比自驾还方便

  

  楼荣誉家住象珠镇荷沅村,因为工作需要,三天两头往城里跑。以前他都是骑摩托车或者开车去的,最近,他改乘公交车了。

  “冬天来了,骑车太冷,开车虽然方便,但城里开车有时比较拥挤,算算油耗和堵车的时间等,其实并不划算。相比之下,乘坐城乡公交就方便实惠多了。”他算了笔账:从荷沅村坐公交车到东站才2元,到达后,再花1.5元坐公交车就能到达目的地,而开车的油费至少要十几元,这还不算上堵车时的油耗。一年算下来,光是这一项,他就能省下上万元。

  楼荣誉介绍,东站到唐先的城乡公交差不多6分钟一趟,乘坐非常方便,而且每天15辆公交车在运营,车上既宽敞又干净,不像以前的车子,又脏又旧,还挤得脚都快放不下了。

  其实,像楼荣誉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越来越多住在乡下却在城里上班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现在都倡导低碳出行,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公交车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在五金城上班的小英说,每个月省下来的几百元油费,对她这样只有2000多元月薪的小职员来说,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

  

  司机服务态度好,乘客竖起大拇指

  

  虽然司机的素质良莠不齐,但乘客明显感觉到,自从农村班线改姓“公”以后,司机的服务态度好了很多。

  聂涛就是让乘客纷纷竖起大拇指的一名安徽籍司机。他是城乡公交车中最早到我市的外地司机,跑的是唐先到外岭脚的区间班车。城乡公交公营化改造持续到现在,差不多两年了,聂涛忍痛和妻儿分离,独自一人在我市生活,但他却不觉得孤独,因为乘客就像他的亲人、朋友。

  “我开公交车每天和村民打交道,乘客中九成以上是老年人,他们大多数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听都听不懂,只能我适应他们。”为了服务好顾客,仅仅两年时间,聂涛不仅学会了永康话,还和不少村民成了好朋友。

  “聂涛对老人家真的很好,总是很客气,一口一个‘阿公’‘阿婆’地叫着,没事就和我们聊聊天,还经常帮我们的忙。”车上几位阿公阿婆说起聂涛,纷纷竖起大拇指,说有这样的司机,是他们的福气。

  “其实好是相互的,一些村民知道我一个人在这里生活,对我很照顾,总是这个送点白菜,那个送个萝卜。”聂涛感觉不好意思,要付钱给村民,却总是被拒绝。

  “我们也会有老的那一天。”听到乘客对自己工作的肯定,聂涛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尊敬老人是应该的,尤其是驾驶员,车上乘客的生命安全都在自己手上,何况是动作不太灵敏的老年人,自然要多关注一些。

  

  

  

  

  

  两年,城乡公交完成蜕变

  

  ■记者 邱灵娟

  

  转眼,城乡公交改姓“公”两年了,许多乘客说,如今的城乡公交已经完成了完美的蜕变,彻底告别了过去,展示在市民面前的是一副全新的面貌。

  那么,这两年来,城乡公交到底有何变化呢?

  近日,记者从市城乡公交公司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底,我市城乡公交线路由原来的35条增加到81条,大大增加了各区间班线,方便乘客乘车。一些原有的线路也进行了调整,不少线路延伸到之前不通公交车的偏远山村,农村公交车通达率达95%以上,而且新增了275个候车亭、1956个停车站牌。

  记者通过多次调查发现,城乡公交拒载老人的情况大大减少,现在几乎没有了。此外,公交车车辆档次提升不少,环境整洁了,服务质量也大大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永康的形象。

  阅读延伸

  Y


永康日报 新闻·聚焦 04 农村班线姓“公”后,便捷省钱! 2014-11-18 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18;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17;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20;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21;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27;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19;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22;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26;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24;永康日报042014-11-1800025 2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