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社会·新闻

“摩崖石刻”不知何年何人写,写的是啥字

上胡村邀请市民前来赏景认字

  ■记者 周灵芝 程轶华

  ■

  “小时候爷爷就告诉我,村对面山顶的崖壁上刻着一些字,只要看得懂那些字,就能找到宝藏。现在我63岁了,还读过书,但还是没看懂那些字。可以肯定的是,崖壁上的字与宝藏无关,大伙儿就是想认清崖壁上究竟是什么字。”近日,芝英镇上胡村的村民给本报打电话反映,该村对面山上的摩崖石刻,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知道,可崖壁上刻的字谁也认不清,村民很想请高人认认上面的字。

  所谓宝藏就是老一辈想后人多读点书

  “那些字就刻在山顶一处崖壁上,你们自己去肯定找不着。”得知记者是为“摩崖石刻”而来,腿脚不太利索的上胡村村民胡广昌热情地执意要当向导。

  “年轻时,我和其他村民一样,不知道多少次爬上山来看崖壁上刻着的字,可就是看不懂。”胡广昌指着石崖上的字说(如左图),“如果你们能看懂上面的字,那对我们村来说是了却了一大心事。”

  上胡村的“摩崖石刻”位于村子后面的山上,山是什么山,村里也无从考证。不过,关于“摩崖石刻”倒是有个口口相传的传说:“那里藏着一个宝藏。谁能看懂上面的字,就能顺利找到宝藏。”

  现如今,几十年过去,村里读书人多了,上面的字能依稀认得几个,老一辈口中的“宝藏”也找到了。“所谓宝藏就是想我们多读点书。”胡广昌感叹着老一辈人的用心良苦,“那时候读书人不多,在‘爷奶辈’的眼里能认字的读书人都是能人,而能把崖壁上密密麻麻的字,全认识的人肯定是能人中的能人。它自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

  崖壁上的字已风化 村民百般猜测

  “宝藏”虽然找到了,但崖壁上的字却是没人能“解”开。崖壁经几十年风吹雨打,上面一行行小字已经越来越看不清。只怕有一天崖壁上的字全风化了,还没有人能说出来。

  经过40分钟的山路,记者跟着胡广昌来到了一条狭窄而陡且不显眼的小沟前,刻有字的崖石就在下方。记者小心翼翼地来到崖石前,只见一崖石底部刻着两行大字,其中 “大雨淋淋”(如右图)几个字尤为明显。

  “以前这一边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可谁也认不出这些字。村民中曾经出了位能人,今年已80多岁,住在上海。有一年,他带着一行人回来‘认字’,结果无功而返。如今这些小字大多都已风化,只能从崖石上留下依稀可辨有规则的‘坑洼’中认出那曾经是一片刻有字的崖石。”胡广昌指着大字左边的崖石说,那些字感觉是反着写的,像繁体字。

  该村老年协会会长胡世良说,这些字是什么时候刻的,是谁刻的,到现在仍是个谜。关于这些字,村民百般猜测,各有说辞,但没有一致结论。

  有人说,可能是以前哪位有文化的人到山上游玩,正巧遇上下雨,一时兴起便在崖壁上留诗。可这立刻引起了另一些村民的反对,理由很简单:文人躲雨不可能随身带着能把字刻在石崖上的工具,更何况那么多字不可能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也有村民猜测,这与他们祖宗“胡公”有关,说不定那时“胡公”就在这座山上读书。因为至今村里还保留着一座叫延承桥的原貌,桥的前方是一幢牌坊很宏伟的房子叫“千门”,一旁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武官下马文官落轿”的字样。据说,这房子是以前帝王封给胡公或其母亲居住的。

  开辟登山路 方便村民爬山锻炼赏景

  崖壁上的字到底是什么时候刻的,出自谁手?要想弄清楚真的很难,不过小村美丽的风景值得一游。

  走进上胡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美观的村道,休闲广场上放着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一群孩子正开心地嬉戏玩闹。一条小溪从村中缓缓流过,将小村一分为二。眼下正是番薯丰收的季节,村民忙着在溪边洗番薯准备碾番薯浆。他们将碾碎的番薯浆漂洗、沉淀、晾干,加工成淀粉。

  据了解,上胡村有154 户人家,共460 人。农业、手工业和食品加工业是该村的传统产业,其中以制作土索面和斗笠这两个副业较为有名,这些都是城里居民热衷购买的绿色食品和环保用品。生活条件好了,大伙开始注重环境整治。2006年村庄基本实现了亮化、绿化、硬化、美化等。村两委还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在村里的祠堂、老房子和主干道路旁的墙头上绘上壁画”,而今成了上胡村的一大亮点。

  “听说我们村将准备开辟一条登山路,可以供登山爱好者和村民爬山锻炼。”村民们开心地说, 站在山顶上远眺,远处的村庄宁静怡人,偶尔炊烟袅袅,佛仿置身山水画中。


永康日报 社会·新闻 06 上胡村邀请市民前来赏景认字 2014-11-14 永康日报062014-11-1400020;永康日报062014-11-1400022;永康日报062014-11-1400021;永康日报062014-11-1400015;永康日报062014-11-1400016;永康日报062014-11-1400017;永康日报062014-11-1400019;永康日报062014-11-1400018 2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