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因脑梗死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妻子坚守11年诠释人间真情
![]() |
■见习记者 黄根根
11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瘫痪、大小便失禁、不能讲话时刻折磨着他;11年,她为他洗衣做饭、针灸按摩、接屎接尿,悉心照顾,没睡过一个安稳觉。11年的真情呵护和日夜陪伴,她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操劳和压力,痴情守护着瘫痪的丈夫,用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亲情,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夫妻情深之歌。她,就是65岁的卢爱菊。
■
“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
文学大赛颁奖
解放小学
获团体特等奖
■记者 程轶华 通讯员 卢秀颖
8日,第八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颁奖典礼,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剧院举行。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缪水娟、《江南》杂志主编袁敏、浙江文学院副院长、省作家协会少年文学分会会长海飞、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等参加颁奖典礼并为获奖同学颁奖。
我市解放小学在本次大赛中获团体特等奖,校长田凌艳代表受邀参加文学盛会,与专家共话文学,与少年同启梦想。解放小学六(6)班吕萌同学作为本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代表全省文学少年与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就习作之路,文学之梦展开了零距离的对话。
据悉,解放小学除了被省作家协会和省教育学会评为省文学之星文学大赛优秀组织奖的同时,又被授予本次大赛最高奖——团体特等奖。
“这份殊荣的获得,离不开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认真组织与精心指导,也离不开学校三至六年级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当然,这也是对学校作文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一次成功的展示;是平时热爱阅读、喜爱写作的孩子们与语文教师的努力成就了学校的精彩。”田凌艳说。
晴天霹雳,幸福之家突遭变故
10日下午,记者走进北苑小区的卢爱菊家。只见地面干净,桌椅摆放整齐,一切井井有条。在里屋,卢爱菊正把丈夫抱上轮椅,准备到客厅看电视。
“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定时推他到客厅看两个小时的电视,他喜欢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在客厅里,卢爱菊向记者诉说起往事。
11年前,家住金华的卢爱菊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王迪龙是金华汽车南站退休工人,儿女也开始成家立业,一家人生活安稳、美满幸福。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7月25日,61岁的王迪龙突然头昏眼花,手脚不听使唤。见此情景,卢爱菊马上带他到医院检查。
“患有脑梗死,建议立即住院。”接诊医生确诊了王迪龙的病情。经过15天的治疗,他的情况有所稳定。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王迪龙的病情加重再次住院,医院连续三天下达病危通知书。经医生全力抢救,王迪龙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留有严重后遗症。后来,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导致他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失去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好好的人怎么会突然就得了这种病,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倒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卢爱菊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
在王迪龙住院的两个多月里,卢爱菊悉心照顾,希望他能早日好起来。但是,王迪龙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他的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顾。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重担全部压在卢爱菊肩上。
演奏水平
不亚于专业剧团
中月五星民乐团积极备战
省戏曲(演奏)汇演终评
■记者 李凌灏 通讯员 唐牧蓉
连日来,城西新区五星社区小东陈村文化礼堂内鼓乐齐鸣。为了迎战下月初在杭州举行的2014浙江省戏曲音乐(演奏)汇演终评,中月五星民乐团的团员们上下齐心,加紧训练彩排,希望在此次比赛中“一战成名”,让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与观众一赏永康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绝妙。
据了解,此次汇演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40多个代表队参加,最终,经过初审确定25支队伍入围。其中,金华市4支队伍参赛,中月五星民乐团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入围的25支代表队几乎是专业剧团,如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等。而中月五星民乐团作为入围的唯一一支民间乐团,其表现尤为令人期待。
自2012年5月份成立以来,中月五星民乐团在全国各大舞台上大放异彩。2013年3月13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来颖杰观看完乐团的演出后就曾直言,“中月五星民乐团虽然是民间业余乐队,但演奏水平不比专业剧团差,确实了不起”。
“这次比赛,我们将拿出乐团的拿手好戏《花头台》和唢呐独奏《二凡》,和全省的各个专业剧团一较高下。”对于此次演出,乐团创始人俞朝忠信心满满,但他也认为,“最重要的,演出的曲目必须多元化,老歌要新唱,多出精品。乐团必须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大众心理的曲子。”
俞朝忠坦言,我市作为经济强市,文化产业却相对薄弱。“中月五星民乐团在外面演出比赛,代表的是永康文化的实力和态度。”他希望,通过这一场场“文化走亲”,最大程度地弥补我市民间文化的缺憾。
不离不弃,大爱妻子勇挑重担
自从丈夫瘫痪后,一时间全家人愁云密布,如跌入万丈深渊。但是,卢爱菊很快就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为了尽最大努力为丈夫治病,她带上家里所有的积蓄,四处求医问诊。
“疾病已经让他在身体上、心理上都受到了伤害,如果再因为我的放弃而不能让他得到很好的治疗,那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这样,卢爱菊独自背负起照顾瘫痪丈夫的重担。
“出院后,我找中医连续给他针灸了四个月。”虽然医生早已宣判王迪龙永远只能在床上度过,但是卢爱菊相信他一定能好起来。她每天跟着医生学习针灸和按摩,帮助丈夫进行适量的锻炼,给丈夫翻身、捏手脚,一刻都不闲着。
平时,王迪龙只能吃流质食物。为了保证他的营养,卢爱菊在饮食上下了不少功夫。“每天的饮食以清淡为主,时令蔬菜样样不缺,用榨汁机把米饭和菜榨成糊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再配牛奶一起喂送,才能吃得下去。”
卢爱菊说,因为大小便失禁,她每天晚上都要替王迪龙更换衣物,每隔几小时就要给他翻身、盖被子。由于经常擦洗身子, 11年来,王迪龙身上从没有长过褥疮。
“她人很好,天气好的时候,经常看见她推着丈夫在小区内晒太阳。”邻居章慧珍说,为了让丈夫有个好心态,不怕见陌生人,卢爱菊还经常推着他在小区散步,和邻居聊聊天。
在卢爱菊的悉心照料下,王迪龙整个人显得干净清爽,脸色气色也很好。
夫妻情深,人间亲情感动众人
遭遇人生巨变后,王迪龙的性格变得喜怒无常。有时,他对着妻子吼叫,也怕见陌生人,“亲戚来家里串门,他就开始对着他们哭,亲戚都被他给哭跑了。”但卢爱菊不以为然,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丈夫。感受到妻子的浓浓爱意后,王迪龙也渐渐恢复了生活的勇气,脾气也变得温和了。
“他的两个子女都在永康成家立业。为了方便照料,他的儿子就把父母接回自己家中。儿子、儿媳每天下班回家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父亲的床前为他按摩,一家人相亲相爱,令人感动。”章慧珍介绍,卢爱菊的一言一行也感染着自己的子女。
“经常看见她推着迪龙在小区里散步,真的很感人。”家住7幢的李茂忠说,卢爱菊搬进小区已有三年了,逢人就打招呼,待人很热情。
现在,卢爱菊和王迪龙都已过花甲之年,为了照顾丈夫,她已记不清多少年没有给自己添置过新衣服了。因为不放心丈夫一个人在家,就算上街买菜,她也是算好了时间往家赶。
“现在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不用像以前那样操心了,只有迪龙令我放心不下,照顾他已经成为习惯。”卢爱菊用11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患难夫妻,什么是白头偕老。她的真情换来了一个完整而充满温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