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熏豆腐干带着麦秆清香
![]() |
永康豆腐干,一种由豆腐烘烤而成的传统食品,棕黄的表皮又亮又滑,里层保持了豆腐的洁白细腻,吃起来带有一股特殊的香气。 豆腐干便于携带,保鲜期又长,以前永康的手艺人出门时总要带上一些,以备路上充饥。随着五金工匠走遍四方,永康豆腐干也被工匠们带到各地,逐渐被外界知晓。 |
![]() |
![]() |
![]() |
![]() |
![]() |
![]() |
![]() |
![]() |
![]() |
寻找永康味道 (二)
■见习记者 翁俏
传统技法:一天只能产60公斤
舟山镇方山口村曾经以加工豆腐干而闻名。村民丁桂珍今年67岁,50年前就帮着父母做豆腐干。“那是困难时期,人人吃不饱,豆腐干得用豆换。我父母做豆腐干不图别的,就是想用做豆腐干剩下的豆腐渣和豆腐水喂猪。一斤豆换一斤半的豆腐干。”丁桂珍回忆。
后来,做豆腐干成为养家糊口的行当。十年来,几乎每天凌晨4点,该村村民徐珠莲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磨豆、煮豆浆、点卤水,热腾腾的豆腐要赶在12时前出锅才不会耽误下午的烘制。
匆匆吃过午饭,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下,徐珠莲要一直持续工作到晚上7点。第二天一大早,她的丈夫徐春江会把这些豆腐干运到城区销售。
传统豆腐干的制作工艺耗时耗力,产量极低。徐珠莲忙12个小时也只能做出60公斤豆腐干。“村里做豆腐干的人越来越少了,太累。不过再累我还是会一直用传统手法制作。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可不能在我手里丢了。”徐珠莲有着自己的坚持。
徐珠莲做豆腐干的手艺承自母亲程春绸,她母亲的手艺又是上一辈传下来的。
“做传统豆腐干就得用盐卤豆腐,要多加些卤水,压豆腐时出水多,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又老又韧,最适合烘豆腐干。”徐珠莲对如何做出传统豆腐干颇有心得,“豆腐干好不好吃,外面这层皮很重要。烘之前把切好的豆腐放在加了盐、食用碱和山栀子的热水里煮。烘的时候要在架子上铺一层麦秆,这样豆腐会受热均匀,还带点麦秆香。用松木屑或糠熏出来的豆腐干最香。”
流水线生产:日产上千公斤
子承父业的徐杰武也曾受豆腐干工艺烦琐、产量低的困扰。“父母手艺好,市集上的豆腐干,属我们家卖得最贵,还每次都最早卖完。可惜传统做法太耗时间,生意再好也吃不消做。”
6年前,徐杰武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门手意。“开始时真把我累惨了,天天劳作十几个小时,产量又那么低。”不想走父母老路的徐杰武,开始对豆腐干制作工艺进行改造。
“夏天黄豆泡久了会发臭,为了控制时间就得半夜起来泡。我想办法在泡黄豆的容器上加装了预约时间自动加水系统,前一晚把称好的黄豆放入容器预约好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改进,徐杰武还做了很多,比如5秒钟就能切出165块标准大小豆腐干的刀具,能让豆浆更快沸腾的蒸汽系统等。
生产工艺的改革带来了产量的提升。随后的六年,徐杰武把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小买卖做成了有十几个员工、日产量1000多公斤的豆腐干加工厂。
然而热衷于改造的徐杰武也有坚持不改的几样传统:加工厂的配方一直沿用父亲的配比;点卤的员工一定是最有经验的老员工;烘豆腐干的材料一直坚持用松木屑。
对现代工艺和传统豆腐干的融合,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改造的目的,是在制作过程中用技术力代替一部分人力,提升整个工艺流程的效率。而传统的味道来自老一辈的代代相传,是豆腐干的精髓所在。味道的传承是技术永远替代不了的。”
关于永康豆腐干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三国时,孙权之母因病来永康进香。一次上香时,一块摆在神案上的豆腐不慎落入香炉中,国太本欲将这块豆腐丢弃,却闻到豆腐散发出阵阵诱人香味。她掰开豆腐,正好外焦里嫩,忍不住尝了一口,不料味道特别鲜美。阴差阳错,成就了豆腐干这一传统美食。
传说的真实性无可考证,豆腐干的制作工艺在我市一代代流传。
传说
一灶豆腐所需原材料
食用碱30克
山栀子2颗
黄豆10千克
水66千克
盐卤60克
盐400—500克
传统工具
豆腐桶
豆腐架
传统做法PK现代工艺
传统
现代
60千克黄豆磨成豆浆,360克盐卤加6千克水化开点卤
黄豆浸泡6小时,磨豆浆2小时,豆浆分两次煮2小时,分两次点卤需1小时
黄豆浸泡6小时,自动磨豆浆、过滤用时40分钟,点卤一次完成用时30分钟
做成豆腐后切块
压制豆腐需1小时,利用老式自制模具,1小时切完
借用机械压制豆腐只需50分钟,切豆腐10分钟
90千克水入锅煮开,加盐、食用碱、山栀子,放入豆腐
烘烤
汤色变黄需3分钟
汤色变黄需3分钟
用时3小时
■
成品
产量90千克,共用时11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一人完成)
产量105千克,共用时5小时(工人可吃饭、休息)
传统
现代
传统
现代
传统
现代
传统
现代
①
②
③
④
⑤
见习记者 徐庆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