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阿婆当起了“小学生”
48位阿公阿婆踊跃参与扫盲活动
![]() |
■记者 周灵芝
4日,民主小学二楼的大教室内十分热闹,48位阿公阿婆正与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识字和算术。课堂上,老师上课不用普通话而是改用了一口地道的永康本地方言,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听懂课。课后,大家还要一起做试卷,对不会的“学生”,老师采用一对一辅导。
学习劲头足,想摘掉文盲“帽子”
“不会写自己名字的请举手。”课堂上,老师的话声刚落,“学生”们立即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没关系,一切从零开始学。今天,我来教大家简单的握笔姿势和写字技巧。”民主小学林君玲老师说。为了让阿婆阿公提高学习积极性,老师们还特意请来了一年级的小学生一起学习,让老人体会“返老还童”。
“李阿婆,你虽然91岁了,可握笔的姿势很好。”看着李珠球老人在女儿的帮助下握笔写字,林老师连忙表扬。
李珠球老人有点耳背,一旁的女儿赶紧把老师表扬她的话重新说了一遍。老人听明白后,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谦虚地说:“我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但学习劲头仍然很足。我要趁这个机会摘掉文盲这顶‘帽子’。来上课的前一天,我还特意反复练习识别自己的姓名呢。”
“你这是在刷碗还是写字?教你当书生你却还摆出干家务的样子。”学生朱美勤看到同桌用五根手指头握笔的“锄头把式”,忍不住打趣地逗笑。
“你牛,你有本事先写好自己的名字给我看看。”同桌似乎不买朱美勤的账,一边回应着她的话,一边不断地调整着姿势。
老师手把手教,学会了写名字
“外婆终于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你也要努力学习。” 81岁的徐寿宜举着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白纸向7岁的“同桌”展示,得到“同桌”肯定后,她又开始向邻桌85岁的高爱珍炫耀起来。
徐阿婆说,小时候家中贫困,她从没上过学。虽然不识字对日常交流没影响,但一遇到要写字时,她就有点尴尬了。年轻时,她的丈夫在外挣钱,想写封信报平安,说几句心里话都没办法。虽然现在已用不着写信了,但听说社区要办“扫盲班”,她马上赶过来报名了。
“老师可耐心了,手把手教我,直到我把名字完整地写出来。”徐寿宜说,老师不仅教识字,还教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比如卫生间用的是什么标志,垃圾桶用的是什么标志。外出旅游时,这些常识对于不识字的人非常有用。
避免闹笑话,参加“扫盲”班
下午1时30分开课,70岁的厉存丹阿婆12时许就从家中出发了。她说,她吃过一次不识字闹笑话的亏,学会识字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
原来,一年前,厉阿婆去外地旅游找公厕,没想到公厕上只挂着男女厕所的字牌,没有男女的图标,结果她走进男厕所闹了笑话。
“不识字的笑话不止这一个。” 厉阿婆说,日常生活中不识字真不便,外出旅游看不懂路牌,只能死记建筑。有一次,她出去玩返回时,怎么都找不着原地了,原来大城市的建筑模样都差不多。没办法,她只能找识字的路人给孩子打电话,然后待在原地不动,等孩子来找她。
“现在我自己学会写名字了,那以后到银行取钞票,就再也不怕签名了。等我认识了更多的字,我也要到外面转转去。”课堂上,“学生”胡桔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延伸阅读
Y
社区:今后要多组织扫盲活动
“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居民感兴趣,以后这样的学习机会社区会多组织。”许码头居委会主任姜月娥说。
姜月娥介绍,开展这次扫盲活动,是因为有一位居民在“心愿墙”上许愿:年纪大了,空闲多了,想读读报纸看看书,可不识字。不知道是否有人会教。当时,居委会联系这位居民,让她空闲时可以到居委会的图书室看书读报,工作人员会教她识字。
这事过了没多久,在进行社区“劳动力调查”期间,工作人员反映,一些居民因不识字不会填写表格,并有想识字认字的愿望。社区联系了民主小学,正好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民主小学要举办一项扫盲活动。7月份,民主小学对居委会调查想识字认字的居民进行了走访,并送教上门,居民认字的积极性很高,索性就统一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每次授课时间都会提前通知大家学习的地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