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设局:不让服务对象来回跑
编者按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80家单位深挖根源、举一反三,列出整改清单885项,修订完善制度468项。本报开辟《整改进行时》专栏,将各部门单位的整改实效呈现出来,接受群众监督,以推动整改落实。
■记者 吕高攀
本报讯 以往,市民去审批项目,总会因材料不对、印章不齐、手续不全等原因来回跑。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建设局根据市民反映的情况,在执行好现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上门服务、延时服务、重点工程主动联系、容缺受理服务、电话预约服务等一系列新措施。
在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企业项目业主单位办事人员对审批所需材料、审批流程等业务不熟悉的情况,市建设局主动上门服务,开展现场审批业务咨询,建立“一对一”服务平台,指导企业或项目业主顺利地进入审批流程;在办证完成后,做到送证上门;同时,对窗口办事服务情况进行回访,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重点工程的行政审批工作都会存在资料较多,程序繁杂,且材料缺项较多的情况。市建设局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变坐等审批为主动联系,为企业和项目业主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尽量缩短审批时间。
工作人员受理行政审批事项,在做到一次性告知的情况下,对于企业或项目业主单位所需提供的申报材料和材料应当载明的内容,主要材料和内容齐全,仅缺部分尚在办理材料(含原件核对)的项目,在企业或项目业主单位作出局面承诺后,可先予以受理并进入审批流程,待补齐所缺材料或内容后再正式发放证照或批复文件。对审批时限到达前一天企业或项目业主单位未能补齐材料的,作中止或退件处理。
针对省重点项目或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市建设局从发改局立项完成后,就主动联系,深入现场,提前介入,协助企业或项目业主单位加快审批前期准备工作,帮助梳理相关审批程序,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提出建议意见,采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办事人员进行事先指导,并可在电话或网络上进行预约审批,提前进入审批服务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