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1版:要闻

潘坑村“百岁堂” 生者敬逝者安

“打工书记”推行殡葬改革,不但有好办法还有好说法

  ■首席记者 王晓鸣

  

  本报讯 山坳里,一座生态骨灰堂掩映于清波绿树间,不失为先人入土之福地,可以让生命在青山绿水间得以永延……西溪镇潘坑村是一个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经济薄弱村,但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一座环境优美的生态骨灰堂——“百岁堂”。

  潘坑村属移民村,村民原先居住在西溪洪塘坑水库附近,已有43年移民历史。早些年,村民收入大多依靠养猪。近些年来,村民们陆续外出打工,全村100多户300多人口大部分外出务工,仅剩一些老人留守,集体经济可谓一穷二白。

  潘坑村用地一直比较紧张,前些年,村里向邻村借了一块山地安葬逝者。然而山地逐渐饱和,由于建坟尺寸等原因,该村村民与邻村村民多次发生纠纷。

  “再这样下去,‘入土’就成一个最大难题了,必须另想办法!” 潘坑村村支书吕振中已担任多届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由于家境平平,平时他和妻子、儿子皆外出打工,所以也有人称他“打工书记”。尽管整日为生计奔波着,但他改变村容村貌的劲头却没有减少。

  得知我市正倡导推行建设镇村生态公墓时,吕振中和其他村干部也下定了决心,说干就干。前年,村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准备投资修建生态骨灰堂,以解后顾之忧。

  想法虽好,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除了资金困难,部分村民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一下也扭转不过来。“大伙就上门做思想工作。当然,很多村民文化不高,讲大道理是没错,但也要多讲些实在的东西。”吕振中说。

  什么才算是实在的东西?“我就和村民讲,把先人的骨灰放进室内,不用怕风吹雨淋,而且不会引来蚯蚓虫子,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入土为安’。”吕振中笑着说。

  “你们看,山上坟墓东一座西一座的,既不好看又占了地方,我们总该为子孙后代多考虑考虑,为他们腾些地方吧。”村干部们继续展开“攻心”。实在话听多了,那些“拧”着的村民也开始打开心结。

  村干部们还多次前往城里,办理各种审批手续。吕振中家里没汽车,他舍弃了不少计件赚工分的时间,坐班车赶到城里办事。不久,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再加上村里自筹部分资金,总投资40万元的潘坑村生态骨灰堂终于落成。骨灰堂位于村旁,占地150平方米,屋内修建了长方形壁葬墙,里面建着许多可供安放的小格子。据悉,这座骨灰堂可满足村里100多年的殡葬需求。

  “生态骨灰堂取名‘百岁堂’,让逝者入土为安,也希望更多村民能够长命百岁。”谈起骨灰堂的好处,吕振中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逢清明或过年,一看到村民去祭祖就提心吊胆。如今统一安放后,既经济实惠,又节约土地,还大大降低了山林火灾的发生概率。”

  “以前有的村民要绕二三十里地去土葬,现在走几步就到骨灰堂,多方便啊!大家都要支持的。”村里的吕钦学阿公在“百岁堂”建设时,自告奋勇担任监工。

  “但眼下我们还有个心愿未了。”在现场,一些村民用手指着“百岁堂”前的三四百米泥地说,这条路连接吕南宅村,因为缺少资金至今还未硬化,导致雨天溅土晴天扬灰,希望道路能够早日修好,方便大伙出行和祭祖。


永康日报 要闻 01 潘坑村“百岁堂” 生者敬逝者安 2014-11-04 永康日报012014-11-0400002 2 2014年11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