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14版:社会世相

校园施粥活动每周一所学校推开

献爱心读经典 让学生懂得感恩

  ■记者 程轶华

  “您好,请喝一碗爱心胡公粥,让爱心传递下去,感恩你的付出。”3日早上在民主小学门口,五(四)班的何奕萱礼貌地送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碗爱心粥。她说:“妈妈是爱心胡公粥的义工,今天知道要到自己学校来,特地早起跟妈妈一起来传递爱心、传递温暖。”

  “这粥是免费的吗?”“你们在干什么?”“我可以参与吗?”学生们看到义工们彬彬有礼地把爱心粥送给过往行人时,纷纷要求参与其中,顿时一声声礼貌稚嫩的声音传遍整个校园。

  这次活动的负责人王健说:“施粥是爱心教育,是自我培训。通过施粥可以学到礼仪、沟通、表达和乐于助人。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老师是家长的榜样。家长施粥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知行合一,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她还说,一时行善每个人都能做到,难的是长期坚持下去。为了能让更多学生学习爱心理念,从11月开始,“让爱走进校园” 施粥活动将每周一校开展。只要你心存爱心,学生、家长、老师都可以参与活动。活动现场,学生们端起义工们盛好的一碗碗粥,礼貌地送到陌生人面前,一起分享爱心。

  学生们传递爱心的同时朗读《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通过读经典可以提升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表达力,还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和品质,改变性格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结构和格局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背诵,更多的是提倡一种行为的教导和意识的灌输,让大家明白一些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胡公粥”发起人胡勇说,“一个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为其排忧解难,虽然是小善甚至不足挂齿。但人人都以行善为乐,全国亿万人民加起来的小善就是一个足以感动全世界的大善。这次活动主要是能让爱扎根在学生心中,让更多人参与这样的善举,能唤醒人们被金钱麻木的善心,使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真善美。”

  据了解,爱心胡公粥免费施粥开展一年多来,爱心足迹遍及永康、金华、杭州,数量已超过100万碗,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称赞,积极弘扬了正能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义乌八旬老人想找50年前永康战友》后续

  阔别半个世纪老战友在义乌重逢

  ■见习记者 徐庆丰

  本报在上周连续报道了“义乌八旬老人毛春贤寻找永康老战友”的新闻。在本报和热心读者的帮助下, 3日上午,两位阔别了半个世纪的老战友终于在义乌重逢。

  毛春贤(左)和徐寿芝(右)一见面就激动地紧握双手。

  由于坐班车到义乌要2个多小时,为了尽早赶去义乌见老战友,今年82岁高龄的徐寿芝在3日清晨起了个大早。他带上永康的土特产,满怀激动地乘车去义乌。

  上午9时30分,班车顺利到达义乌江东客运站 。记者接站后驱车陪同老人一起来到了老战友毛春贤家。早就站立在门口等候迎接的毛春贤,一看就认出了徐寿芝:“老战友啊,这么多年了,你的模样可没有变啊,还是那样精神饱满 !”两位老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为了这次老战友半个世纪后的重逢,徐寿芝特别找出了年轻时部队参军的照片,找相馆的人翻拍后多洗印了几张,揣在身上准备送给毛春贤。他有感而发赋诗一首《重逢》:

  五十年后再相逢,

  悲喜交集涌满胸。

  战友情谊深似海,

  牵手叙旧两老翁。

  毛春贤为迎接徐寿芝的到来,除了让老伴准备了一桌的好饭菜,还专门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份1952年,他们所在团队政治处的一张集体表扬通报,并请人重新打印了一份。这是当年作为政治处干事徐寿芝写的。其中有一整段提到并表扬了文化教员毛春贤,责任心强,工作积极,踏实肯干,走群众路线的先进事迹。因为这次表扬,也让毛春贤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赏识。

  两位八旬的老战友重逢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让徐寿芝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二女儿,后来也顺利地考上南京军医大学,并分到他们战斗过的岱山部队,从普通护士一路成长为团级干部。


永康日报 社会世相 14 献爱心读经典 让学生懂得感恩 2014-11-04 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10;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13;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11;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12;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19;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23;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20;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21;永康日报142014-11-0400022 2 2014年11月04日 星期二